泥母的意思、泥母的详细解释
泥母的解释
古地名。 春秋 鲁 地,在今 山东省 金乡县 东南。泥,或作“寧”、“宁”。《春秋·僖公七年》“盟于 宁母 ” 晋 杜预 注:“ 高平 方与县 东有 泥母亭 。音如宁。”
词语分解
- 泥的解释 泥 í 土和水合成的东西:泥巴。泥垢。泥浆。泥煤。泥淖(泥污的洼地)。泥泞。泥洼。 像泥的东西:枣泥。山药泥。印泥(盖图章用的印色)。蒜泥。 泥 ì ㄋㄧˋ 涂抹:泥墙。泥缝儿(坣 )。 固执,死
- 母的解释 母 ǔ 妈妈,娘:母亲。母性。母系。慈母。母忧(称母亲去世)。 对女性长辈的称呼:姑母。舅母。 雌性的,与“公”相对:母鸡。 事物据以产生出来的:母国。母校。母音(元音)。 一套东西中间可以包含其他部
专业解析
泥母是中古汉语音韵学三十六字母之一,属于舌音组中的全浊声母,主要表示中古汉语中一类特定的声母发音。其详细释义如下:
一、音韵学定义
泥母是传统三十六字母的第四位(即“帮滂并明,端透定泥”中的“泥”),归类为舌头音(舌尖中音)。它代表中古汉语中一个全浊、鼻音性质的声母,发音部位与“端、透、定”相同,但发音方法为鼻音。其音值构拟为舌尖中鼻音/n/(国际音标),与普通话拼音的声母n- 基本对应(如“泥”ní)。
二、发音特征
- 发音部位:舌尖抵住上齿龈,形成阻塞。
- 发音方法:气流从鼻腔通过,声带振动(全浊),属鼻音类声母。
- 音韵地位:与清声母“端”(/t/)、次清声母“透”(/tʰ/)、全浊塞音“定”(/d/)构成同部位的声母系统。
三、演变与分化
泥母在中古后期随全浊声母清化而演变:
- 官话方言:多数并入次清声母“透”(/tʰ/)或清声母“端”(/t/),如“泥”字在普通话读ní(保留鼻音),但部分方言中全浊塞音“定”母字清化后读为送气音(如“同”tóng)。
- 保留浊音方言:吴语、湘语等方言仍保留全浊声母,泥母字多读为/n/(如苏州话“南”/nø/)。
参考文献
- 王力《汉语音韵学》,中华书局,1980年。
- 李荣《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1956年。
- 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语文出版社,2001年。
网络扩展解释
“泥母”一词根据不同的语境和来源有两种主要解释:
一、古地名(常见解释)
指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山东省金乡县东南。该名称在古籍中亦有“宁母”“宁”等异写形式。例如:
- 《春秋·僖公七年》记载“盟于宁母”,晋代杜预注:“高平方与县东有泥母亭,音如宁。”
- 现代地理考证认为其遗址位于山东金乡县东南,属鲁国辖地。
二、音韵学术语(专业领域)
指汉语音韵学中的声母分类之一,属于上古汉语声纽学说。章炳麟在《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中提出,部分方言(如晋东南晋语)仍保留泥母与来母的区分。
其他补充
- 部分资料(如)提到“泥母”作为成语,形容“未经世事磨砺的质朴状态”,但此用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为现代引申义或误传。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义。若涉及历史地理或音韵学研究,可优先参考古籍及权威学术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白日上升宝乘闭门不纳秉鉴剥肤及髓袃蒯车笠之盟冲苁床锐春信窜散打电话冬夫遁肥恩牓赶面杖宫衞古老钱槐第护失家婢蒹葭之思建瓴剑槊金銮视草矜示矜汰旧时风味讥嫌苛难力持流揽轮睛鼓眼梅格命圭莫莫儗儗盘店庞鸿贫瘠惸独鳏寡鳅溟弱点沙泉沈漭衰莽私局天行症候调羹鼎统管外教王连瓦尊五坊险地享荐香浆小迟骁徒翕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