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ildhood] 童年,幼年
幼年。 唐 楊炯 《明威将軍梁公神道碑》:“丱歲騰芳,髫年超靄。” 明 屠隆 《昙花記·尹公冤對》:“你本是個最歹心人,方在髫年,便手刃父妾。” 徐念慈 《餘之小說觀》:“吾見髫年夥伴,日坐肆中。”
髫年(tiáo nián),指古代兒童垂發未束的年齡階段,特指人的幼年時期。該詞源于古人對兒童發式的觀察,具有明确的文化内涵與年齡指向,現多用于文學或書面語中表達童年時光。以下為權威解析:
“髫”的本義
“髫”指兒童垂于額前的短發。《說文解字》未直接收錄“髫”,但其字形從“髟”(biāo,長發下垂)、“召”聲,本義與頭發相關。古代兒童不束發,額前垂短發,故稱“垂髫”。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12卷,第1073頁。
“年”的時序屬性
“年”在此表示人生階段,與“童”“幼”等字組合(如“童年”“幼年”)形成年齡範疇的固定表達。
具體年齡範圍
古代文獻中,“髫年”多指3至7歲 的幼童期。《禮記·内則》載“子生三月,翦發為鬌”(嬰兒三月剪發),至七八歲始束發為髻,垂發階段即屬“髫年”。
來源:《辭源》(修訂本)第4冊,第2912頁。
文化象征
來源: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86頁。
“髫發厲志,白首不衰。” 意指自幼立志至老不辍。
“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以“垂髫”代指兒童,成為經典文學意象。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陶淵明集》卷六。
現代漢語中,“髫年”多用于書面語或懷舊語境,如“憶及髫年往事”。教育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1290頁明确标注其“書面語”屬性,釋義為“童年”。
“髫年”是一個漢語詞彙,常用于形容幼年或童年時期,具體解釋如下:
“髫”指古代兒童垂下的短發,“髫年”即代指未束發(未到束發年齡)的孩童時期。該詞源于古人對兒童發型的描述,如《桃花源記》中“黃發垂髫”即用“垂髫”指代孩童。
根據古籍記載:
古代對年齡的稱謂常與生理特征關聯:
“髫年”是古漢語中對幼年的雅稱,尤其特指女孩7歲、男孩8歲左右的童年階段。其文化背景與古代發式、換牙習俗密切相關,常見于詩詞典籍中,用以表達對純真童年的追憶或描述。
碧落碑叱責丑厲打悶葫蘆稻粱謀東舟西舫發釁分飛佛像鞏穴刮野鬼國婚悍厲轟礮嘩鬨歡動降化賈似道解散帻噤嘇濟竅飄風擊賞舊損崛出開花彈款讬老悭老一套緑鬓紅顔骊駒流暢例章杗廇沒金飲羽面決偶俪配給樸疏鉗固愆過輕寶清卓契悟缺絕三乘僧王贍切舌弊生口申好飾貌書抄陶琴途人土生土長頑闇偉志獻果顯谥纖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