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果位的意思、果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果位的解释

佛教名词。谓修行得道已证正果之位。与“因位”对言。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五:“今人动自负道家真伯, 释氏 果位,恐悉过矣,得不勉旃!”《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今生更復勤修精进,直当超脱玄门,上证大觉,后来果位,当胜前生,这是正理。”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且於 宗喀巴 微行解衣时,见有山神奉衣护卫,知已证果位,遂共礼拜称弟子。”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果位是佛教术语,指修行者通过戒定慧的修持所证得的觉悟阶位,标志着修行成就的层次与境界。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一、字义解析

“果”喻指修行的结果,“位”代表所证的阶次。二者结合,指修行达到某种功德圆满后获得的资格或地位,如《佛光大辞典》所述:“因位之对称,指修行之结果所证之位。”

来源:佛学专业辞典(如《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二、宗教内涵

果位体现佛教因果法则:

  1. 修行之果:需经长期实践(如持戒、禅定、般若),非凭空获得。
  2. 次第性:从小乘的罗汉果位到大乘菩萨十地,直至佛果,形成完整修行体系。

    来源:佛教经典(如《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

三、主要果位类型

  1. 阿罗汉果:断尽烦恼,解脱轮回(小乘最高果位)。
  2. 菩萨果位:依十地阶次修证,自觉觉他(如初地欢喜地至十地法云地)。
  3. 佛果:圆满智慧与慈悲,证无上正等正觉(最高果位)。

    来源:汉传佛教典籍(如《华严经》十地品)。

文化意义

果位概念深刻影响了东亚文化对“修行成就”的认知,成为评价精神境界的标尺。其体系化的修行路径,为信众提供了清晰的实践目标与验证标准。

来源:宗教学术研究(如《中国佛教哲学要义》方立天著)。

网络扩展解释

“果位”是佛教术语,指修行者通过修持佛法所达到的觉悟境界或成就的阶位,与“因位”(修行阶段)相对。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1. 佛教核心含义
    果位表示修行者证得正果后的觉悟层次,标志着脱离轮回、获得解脱的成就。例如,小乘佛教的“阿罗汉果”和大乘佛教的“佛果”均属于不同果位。

  2. 词源与文献依据
    宋代蔡绦《铁围山丛谈》提到“释氏果位”,清代《圣武记》记载高僧“证果位”的事例,说明该词在历史文献中的宗教语境使用。

二、不同佛教体系中的差异

三、其他语境中的引申

现代汉语中,“果位”偶被引申为“地位或职位”(如),但此用法非佛教原义,且较少见。需注意区分语境,避免混淆。

四、示例与用法

“果位”主要用于佛教领域,需结合具体教义理解其层次与内涵。

别人正在浏览...

谙版巴览子比要不分皂白不足信财齎长虺成蛇抽丁初写黄庭耽槃导航卫星點把點刁唆貂羽踶触湩湩断壁颓垣法供泛授发眩風沫風團分披粉题高祖父共同交际语簧管霍元甲箭筈集说蠲增据图刎首叩安览总力牧闾社脉门幔幕缅甸迷乱赧愧暖赫配手佩弦铺滕前截儿青薪驱虏屈下舌尖口快勝日深泉史乘属界速忧唯心文过饰非洿耻咸云晓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