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死地。军事上指极为不利的地形。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地葆》:“絶水、迎陵、逆溜、居杀地、迎众树者,钧举也,五者皆不胜。”
(2).占卜中一个方位的名称。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造神麴并酒》:“日未出时,面向杀地,汲水二十斛。”
“杀地”是古代汉语中较为罕见的军事地理术语,多用于描述战争中具有特殊战略意义的地形。根据《汉语大词典》军事类条目记载,该词可作以下两解:
一、指易守难攻的绝险之地。《孙膑兵法·地葆》将地形分为九类,其中“杀地”特指“山陵峭险,沼泽泥泞,进退维谷”的特殊战场环境。这种地形既可能成为军队的葬身之所,也可能转化为克敌制胜的关键,如《武经总要》记载战国名将吴起曾“据杀地而后生”,通过合理布阵将不利地形转化为防御优势。
二、作动词用表地形杀伤力。《淮南子·兵略训》注疏中解释“杀地”存在双重含义:既指地形本身的天然杀伤属性,如悬崖、湍流等自然屏障;也指将领对地形的战略运用,即“以地为刃”的用兵智慧。唐代李靖在《卫公兵法》中特别强调“杀地不可久居”,主张快速通过此类区域避免陷入被动。
该词在现代《辞海》(第七版)军事地理分册中仍有收录,但标注为“历史军事术语”,主要见于先秦至唐宋时期的兵书文献。对于具体战例研究,建议参考中华书局出版的《十一家注孙子校理》中有关地形篇的集注内容。
“杀地”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指极为不利的作战地形,类似“死地”。例如《孙膑兵法·地葆》记载:“居杀地、迎众树者,钧举也,五者皆不胜”,说明在此地形作战容易失败。这类地形可能包含绝水、逆流等险要环境,对军队行动构成致命威胁。
在传统占卜体系中,特指某个不利的方位。北魏《齐民要术·造神麴并酒》中提到:“面向杀地汲水”,暗示该方位可能用于特定仪式或禁忌操作。
该词古汉语色彩浓厚,现代使用较少。其发音为“shā dì”,注音为ㄕㄚ ㄉㄧˋ。两个义项均强调“危险、不吉”的核心语义,但具体语境需结合文献判断。
(注:以上释义综合自汉典等来源,部分例证引自古代兵书与农书)
白鹭转花邦灋贲鼓不可企及撤蔀筹设川地窜轶蹙损大八件跌跌撞撞隄繇地质时代地中海东西南朔端紫渡工鹅笼返櫂飞蝱封寄风景画風聞焚林而狩干溷怪严衮然还辇驩悰将美简取酒罃子蹶失钧容班课语讹言领统临閲拢岸鸾闺马大头民编鸣雁直木谋才棚帘劬劳之恩日章赏心悦目摄化审稿人生手生脚恃才放旷狮子床娑罗双树调谑颓放徒乱人意外成微津僞客小日月庄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