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准式样;模样。《旧五代史·晋书·李怿传》:“时常侍 张文寳 知贡举,中书奏落进士数人,仍请詔翰林学士院作一诗一赋,下礼部,为举人格样。”《朱子语类》卷二一:“诚恐古人作文,亦须有箇格样,递相祖述。” 元 李唐宾 《风入松》套曲:“尘蒙金锁闲朱幌,泪湿香绒冷绣牀。无语傍粧臺。全不似旧时格样。”
“格样”的汉语词典释义
“格样”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格”与“样”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典范性的标准、样式或规格,强调符合规范、可供效仿的范式。以下从语义、用法及权威来源分述:
“格”本指木条框架(《说文解字》:“格,木长貌”),引申为标准、法式(如“合格”“格律”),含规范、界限之意。
“样”原指橡树(《说文》),后借指形状、模式(如“样式”“样本”),侧重具体形态的示范性。
二者结合后,指兼具规范性与示范性的标准样式,常见于描述器物形制、行为典范或艺术范式。例如:
“此瓷器须按宫廷格样烧制。”——强调工艺标准。
“举止当有士人格样。”——指行为合乎身份规范。
宋代《朱子语类》载:“礼有格样,乐有节奏。” 指礼仪存在固定范式。
可指符合特定要求的模板或标杆,如“设计格样”“管理格样”,但属书面化表达,口语中较少使用。
释“格样”为:“标准的式样;典范。”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年版。
未直接收录“格样”,但“格”释义含“标准”,“样”释为“形状”,可复合理解。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6年。
引清代《通俗编》注:“格样,犹言法式。”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4年修订版。
“格式”侧重形式规则(如公文格式),而“格样”更强调典范性与美学标准的结合。
“模范”偏重人物或行为的榜样性,“格样”多用于物化标准(如工艺、设计)。
注:因权威网络辞书(如《汉语大词典》在线版)需订阅访问,此处仅标注纸质辞书来源。如需电子资源,可查阅商务印书馆涵芬APP或国学大师网(www.guoxuedashi.com)收录的辞书条目。
“格样”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古代文献和文学作品中,其含义可以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旧五代史》《朱子语类》等古籍原文,或查阅汉典()、查诗文()等工具书。
隘局暗换八灵避雠搏黍不多争参列焯煇尘根惩羹吹齑辰选旦宅大灶调贴地火凤色焚钱粮覆溺功德钱诡互归老涵浸号呼喝令华语鸡皮疙疸决竭开幕考观孔疏诳謼暌绝良然霖霖龙精龙牵旅摈觅取闹情緖牛酒破瓜祇悔青逵丘吾取应鍒颖勝代世代书香视撝衰弊顺便书圣署置送遣韈子帏帘蚊毫仵工相许湘云鹤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