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时太学、国子学的假期名称。因农事忙而放假,故名。《新唐书·选举志上》:“诸学生通二经,俊士通三经已及第而愿留者,四门学生补太学,太学生补国子学。每岁五月有田假,九月有授衣假。”
“田假”是唐代的一种教育制度相关术语,具体含义如下:
一、基本释义 指唐代太学、国子监等官办学校在农忙时节设置的假期,因需配合农事活动而得名。每年五月放假,与九月"授衣假"(为置备冬衣的假期)形成固定安排。
二、历史背景
三、延伸辨析 需注意与同名历史人物"田假"(战国末齐国公子)区分,二者属同名异指现象。个别现代词典将其解释为"土地租佃关系"的说法缺乏权威史料支持,可能属于释义偏差。
四、文献参考 详细记载可见《新唐书》卷四十四选举志,可通过《二十四史》相关注疏本查阅原始文献。
《田假》是一个中文词汇,意思是指在土地使用上的欺诈行为,即伪造或虚假的土地证明文件。
《田假》这个词的部首是田(tián)和假(jiǎ)。田假共有16划。
《田假》这个词的来源比较复杂,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在古代,土地被分配给农民和地主,并有相应的土地证明文件。然而,一些不正当的行为开始出现,包括虚报土地数量、伪造土地证明等。这些行为逐渐被称为“田假”。
至于繁体字形式,田假通常保持不变。
在古代,田假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根据《康熙字典》的解释,田假的古代写法为「田借」,此写法更强调假借土地的意思。
以下是几个使用《田假》这个词的例句:
1. 这块土地的所有权存在田假问题。
2. 假冒土地文件是典型的田假行为。
3. 农民因田假而受到不公平待遇。
与《田假》相关的组词有:
1. 田地: 指土地、田地。
2. 农田: 指供农作物种植的土地。
3. 地权: 指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与《田假》的近义词是「土地欺诈」。
没有明确的反义词,但可以使用「真实土地」来表示与田假相反的意思。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