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徭的意思、丁徭的详细解释
丁徭的解释
[corvée] 丁役
详细解释
古代成年男子所服的劳役。《宋史·刑法志二》:“﹝ 郑从易 ﹞尝纳官赎父配隶罪,请同举人法,得免丁徭。”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地丁原始》:“其 孟县 等二十州县,丁徭地粮分额徵收。”
词语分解
- 丁的解释 丁 ī 天干的第四位,用于作顺序第四的代称:丁是丁,卯是卯。 成年男子。 人口。 从事某种劳动的人:园丁。 丁 ē 〔丁丁〕象声词,形容伐木、下棋、弹琴的声音。 笔画数:; 部首:一; 笔顺编号:
- 徭的解释 徭 á 古代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徭役。 笔画数:; 部首:彳;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丁徭”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中的重要概念,其含义和演变如下:
一、基本定义
丁徭指古代成年男子(通常为16至60岁)必须承担的无偿劳役或兵役。这一制度起源于先秦,贯穿多个朝代,是封建国家获取劳动力的主要方式。
二、历史演变
-
宋代制度
据《宋史·刑法志二》记载,丁徭可通过特殊途径免除,如郑从易通过"纳官赎父配隶罪"获得豁免。宋代丁徭多用于水利、官署建设等公共工程。
-
清代改革
雍正时期推行"摊丁入亩",将丁税并入土地税,逐步废除丁徭。如俞正燮《癸巳类稿》记载,山西孟县等地已实行"丁徭地粮分额徵收"。
三、社会影响
- 经济层面:加重农民负担,常导致人口隐匿或逃亡。
- 文化层面:衍生出"丁忧""丁艰"等关联词汇,反映古代宗法制度。
- 制度关联:与"更赋""租庸调"等构成古代赋役体系。
四、现代应用
该词现多用于历史研究领域,或比喻普通民众对社会的义务贡献。例如:"抗疫中医护人员的付出,如同现代版的丁徭精神。"
注:如需了解具体朝代的丁徭实施细则,可查阅《宋史·食货志》《清史稿·赋役志》等原始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H1"丁徭"一词的意思
P"丁徭"是指古代社会中的一种劳役制度,即国家或地方政府强制平民劳动的形式。它是由"丁"和"徭"两个字组成的。
H2"丁徭"的拆分部首和笔画
P"丁徭"两个字的部首分别是"丁"和"彳"。"丁"是一个独体字,它由四个横画组成。"彳"是走之意思,它由一个竖画和两个点画组成。
H2"丁徭"一词的来源
P"丁徭"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洪范》中,记录了商朝时期的社会制度。"丁徭"是由上级政府对下级平民强制劳动的一种方式。
H2"丁徭"的繁体字
P"丁徭"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丁徭」。
H2古时候的汉字写法
P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关于"丁徭"两个字的写法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些差异,但整体结构相似。
H2"丁徭"的例句
P1. 在古代社会,丁徭是平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P2. 丁徭制度是过去社会中一种常见的劳动方式。
H2"丁徭"的组词
P"丁徭"可以组成一些词语,如"徭役"(指被征召服劳役),"丁次"(指丁准备服役的次序)等。
H2"丁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P"丁徭"的近义词可以是"苦役"(指艰苦的劳役),反义词可以是"自由"(指没有束缚的状态)。
希望这些回答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白虬牓帖半掩门儿裱背冰甃玻璃板遄速单毙弹腿淡妆倒手大展经纶隄阏防饷藩篱風譽覆命扶梯古乐翰长颔词横眉毛竖眼睛画戟黄道带桓友恢愕江门践约禁院渴而掘井孔夫子快意当前廉政轹釜龙襄懵憧纳胯挪腰拟质拟奏飘拂平蹉轻徒穷天极地散灯山和尚闪烁其词绳纠数码厮闹四瀛速忙苔阶藤子跳攻亭卒委塞无所不及乡会试萧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