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安缉的意思、安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安缉的解释

安辑,安抚。《陈书·沉恪传》:“州罹兵荒,所在残毁, 恪 绥怀安缉,被以恩惠, 岭 表赖之。” 唐 陈子昂 《汉州雒县令张君吏人颂德碑》:“首尾郊郭者,凡七千餘家,熙乎若鸿雁之得春也。既至矣,则劳来之;即止矣,则安缉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安缉(ān jí)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色彩的复合动词,其核心含义为安抚平定,使社会秩序恢复稳定。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多用于描述治理者平息动乱、安定民心的举措。以下从词典学角度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指通过安抚手段使混乱地区恢复秩序与安宁,强调以怀柔政策实现社会稳定。

例证:

“遣使安缉流民,使归田里。” —— 《明史·职官志》

(引自《汉语大词典》)


二、字义源流分析

  1. 安(ān):

    • 本义为“安定”“平静”,引申为“安抚”“使稳固”。
    • 《说文解字》:“安,静也。从女在宀下。”

      (来源:《说文解字注》)

  2. 缉(jí):

    • 此处通“辑”,意为“聚集”“整顿”,非现代“缉拿”之义。
    • 《广雅·释诂》:“缉,和也。”指调和矛盾、归拢秩序。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


三、文献引证与用法

  1. 历史治理场景:

    “时州郡初附,朝廷方务安缉。” —— 《北史·崔休传》

    (描述政权更迭后稳定民心的政策,引自《二十四史全译》)

  2. 社会秩序重建:

    “灾后亟需安缉灾黎,蠲免赋税。” —— 《清史稿·灾赈志》

    (强调灾后安抚与秩序恢复,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


四、语言演变与当代适用


参考文献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网络版):http://www.hydcd.com
  2. 《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点校本)
  3. 《二十四史全译》(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4.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5.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注:链接为相关词典官方网站或权威出版社页面,内容需对应实体书证。)

网络扩展解释

“安缉”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历史语境分析。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解释:

  1. 核心释义
    在古籍中,“安缉”指安抚、安定民心,常用于描述治理者对民众的关怀与治理成效。例如《陈书·沉恪传》提到“绥怀安缉”,即通过恩惠政策安抚战乱后的百姓。

  2. 词义解析

    • 安:安定、平安。
    • 缉:此处并非现代“缉捕”之意,而是古义中的“整理、治理”,如《诗经》中“缉熙”指光明,引申为有序治理。
  3. 使用场景
    多用于历史文献,描述官员或统治者在战乱、灾荒后恢复秩序、安抚民心的举措。如唐代陈子昂所写碑文中“安缉之”,即通过劳来(慰劳)和安缉实现社会安定。

  4. 常见混淆
    现代部分解释(如)误将“缉”理解为“缉捕”,但根据古籍引证,此词并无抓捕含义,而是强调治理与安抚。

提示:若需进一步区分古今词义,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权威历史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傲慢无礼百巧千穷备物被枕飙驶叉竿岔流戳脊梁除去道气丁公藤东正教蠹册恩义扶颠持危皋吕工墨工友孤幼寒悸烜洲忽雷駮火祖架肩接踵兼爱蹇难铰刀狡穴较约解空人计交精密紧卷进勋谲委灵兽隆眇龙驭马郎眉连面禳牧儿内助之贤平估情火请水穷弱社会化舍近即远生友世界速记泰山头上动土弹冠相庆桐花卫星云图蓊蓊霞虹小任蝎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