诃谴的意思、诃谴的详细解释
诃谴的解释
呵斥谴责。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未尝论评人物之优劣,不喜訶谴人交之好恶。” 宋 曾巩 《代人谢余侍郎启》:“疎阔已甚,抵弃未能,輒布听闻,方虞訶谴。”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邵女》:“但女奉侍谨,无可蹈瑕;或薄施訶谴,女惟顺受。”
词语分解
- 诃的解释 诃 (訶) ē 〔诃子〕常绿乔木,果实像橄榄,可入药。亦称“藏( 同“呵”。刵 )青果”。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 谴的解释 谴 (譴) ǎ 责备:谴让(斥责)。谴责。 贬谪:谴谪。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诃谴"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属于古汉语范畴,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其含义侧重于斥责、责备,带有较为严厉的批评意味。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 字义解析与核心含义
- 诃 (hē): 本义为大声斥责、呵斥。在古汉语中,“诃”常与“呵”相通,指用严厉的言语批评或指责他人。《说文解字》释为“大言而怒也”。
- 谴 (qiǎn): 本义为责备、责问。指对过失或不当行为进行批评、追究责任。也有贬谪、放逐的引申义(如“谴谪”),但在“诃谴”一词中,主要取其“责备”义。
- 诃谴: 由“诃”和“谴”两个近义字组合而成,属于同义复合词。其核心意思就是严厉地斥责、责备,强调批评的力度和严肃性,语气较重。它描述的是一种公开或正式的批评行为,带有训斥、责难的意味。
二、 文献佐证与用法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可见,多用于描述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或地位高者对地位低者的批评指责。
- 例一: 《汉书·薛宣传》:“(宣)为左冯翊… 池阳令举廉吏狱掾王立,府未及召,闻立受囚家钱。宣责让县,县案验狱掾,乃其妻独受系者钱万六千,受之再宿,狱掾实不知。掾惭恐自杀。宣闻之,移书池阳曰:‘县所举廉吏狱掾王立,家私受赇,而立不知,杀身以自明。立诚廉士,甚可闵惜!其以府决曹掾书立之柩,以显其魂。府掾史素与立相知者,皆予送葬。’及日至休吏,贼曹掾张扶独不肯休,坐曹治事。宣出教曰:‘盖礼贵和,人道尚通。日至,吏以令休,所繇来久。曹虽有公职事,家亦望私恩意。掾宜从众,归对妻子,设酒肴,请邻里,壹笑相乐,斯亦可矣!’扶惭愧。官属善之。” 颜师古注引《续汉书》曰:“扶字元辅,京兆杜陵人… 宣常诃谴之。”
- 释义: 这里记载了薛宣担任左冯翊时,其下属贼曹掾张扶在休假日仍坚持办公。薛宣认为他这样做不合人情礼数(破坏了节日氛围和家庭团聚),因此对他进行了诃谴(斥责)。张扶感到惭愧。此例中,“诃谴”体现了上级对下属不合时宜行为的严厉批评。
- 来源参考: 班固. 《汉书·卷八十三·薛宣朱博传第五十三》[中华书局点校本]。相关段落及颜师古注可查证于权威古籍数据库或点校本《汉书》。汉典网(zdic.net) 提供《汉书》部分原文及注释参考
- 例二: 《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太后报曰:‘…吾为天下母,而身服大练,食不求甘,左右但著帛布,无香薰之饰者,欲身率下也。以为外亲见之,当伤心自敕,但笑言太后素好俭。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仓头衣绿褠,领袖正白,顾视御者,不及远矣。故不加谴怒,但绝岁用而已,冀以默愧其心,而犹懈怠,无忧国忘家之虑。知臣莫若君,况亲属乎?吾岂可上负先帝之旨,下亏先人之德,重袭西京败亡之祸哉!’固不许。帝省诏悲叹,复重请曰:‘汉兴,舅氏之封侯,犹皇子之为王也。太后诚存谦虚,奈何令臣独不加恩三舅乎?且卫尉年尊,两校尉有大病,如令不讳,使臣长抱刻骨之恨。宜及吉时,不可稽留。’太后报曰:‘… 今水旱连年,民流满道,至有饿馁者。而欲施封爵,上行之为失政,臣受之为丧躯,不可明矣。吾昼夜惕厉,思自降损,居不求安,食不念饱。冀乘此道,不负先帝。所以化导兄弟,共同斯志,欲令瞑目之日,无所复恨。何意老志复不从哉?万年之日长恨矣!’… 帝复重请之。” 李贤等注引《东观记》曰:“太后诃谴曰:‘明帝永平中,常自减削,岁时但赐钱各千万,布万匹,衣服饮食官室苑囿,躬自节俭。左右小臣,皆先帝所爱,非有大功,不得封赏。奈何欲违先帝之典,而令马氏获罪于天乎?’”
- 释义: 这段记载汉明帝马皇后(明德皇后)拒绝汉章帝封赏其兄弟(马氏外戚)。章帝一再请求,太后(马皇后)最终以严厉的言辞(诃谴)回应,引用先帝(明帝)的节俭做法和规矩,坚决反对封赏,认为这会违背祖制、使马家获罪。这里的“诃谴”生动体现了太后作为长辈和权威,对皇帝(虽为君主,但在此情境下是晚辈)坚持原则、不容妥协的严厉责备。
- 来源参考: 范晔. 《后汉书·卷十上·皇后纪第十上》[中华书局点校本]。相关段落及李贤注引《东观记》可查证于权威古籍数据库或点校本《后汉书》。国学大师(guoxuedashi.com) 提供《后汉书》原文及部分注释
三、 总结与补充说明
“诃谴”一词意指严厉的斥责、责备,其特点在于:
- 语气严厉: 强调批评的力度和严肃性,带有训斥、责难的色彩。
- 语境正式: 多用于较为正式或上下级、长晚辈分明的场合。
- 古语色彩: 属于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研究古代文化的语境中。
在理解和使用该词时,需注意其与现代常用同义词如“斥责”、“责骂”、“批评”等的细微差别:“诃谴”更侧重于公开、正式且语气非常严厉的责备行为。
网络扩展解释
“诃谴”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hē qiǎn(注音:ㄏㄜ ㄑㄧㄢˇ),意为呵斥、谴责。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 诃:通“呵”,指大声斥责;
- 谴:责备、责问。
二者结合,表示以严厉的态度斥责或批评他人,带有责备和不满的意味。
二、文献用例
该词多见于古代文献,例如:
-
晋代葛洪《抱朴子·自叙》:
“未尝论评人物之优劣,不喜訶谴人交之好恶。”
(意为不随意评价他人,也不斥责他人的交往选择)。
-
宋代曾巩《代人谢余侍郎启》:
“疎阔已甚,抵弃未能,輒布听闻,方虞訶谴。”
(表达因疏于联系而担心被责备的谦辞)。
-
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邵女》:
“或薄施訶谴,女惟顺受。”
(描述女子面对轻微斥责时默默承受)。
三、相关词语
- 诃叱、诃责:近义词,均指斥责(见)。
- 诃佛诋巫:佛教用语,指斥责佛与巫师(见)。
四、使用注意
“诃谴”属于书面语,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多用于古典文学或正式语境。如需引用,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是否适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法,中的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襃表报丁包笼觇知朝贺敕建当门打业钱点着诋诘猦狸高纬度滑台减字木兰花嘐嘐脚行击分机彀机节几几乎旧国开辟扩音机蜡蒂留中不发路世露吐貌閲眠娗麪筒密云龙内乱呢子女侩破罐潜避怯官曲闉荛子镕化三献官升发伸雪试程诗袋手风琴霜沤水门汀输芒贪心韬合媮娱脱不了委箧违喧稳定陿薄挦补信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