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孟轲的意思、孟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孟轲的解释

[Meng ke](约前372——前 289)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最有影响的大师,封建时代被尊为“亚圣”,又与孔子并称“孔孟”。曾游历齐、宋、滕、魏等国。孟子则宣扬“仁义”,主张实行“仁政”、“王道”,与弟子著书七篇261章,即《孟子》。主张“省刑罚,薄赋敛”,使民有“恒产”,能安居乐业,并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劝告统治者要“与民同乐”,反对虐政害民。《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的杰出散文著作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孟轲(约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名“轲”在《汉语大词典》中释义为“车辕接横木的关键部件”,引申为“承载、连接”之意,与其思想中“承继孔子学说”的使命相契合。

从思想体系看,孟轲主张“性善论”,提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强调通过“养浩然之气”实现道德修养。其政治理念以“仁政”为核心,《孟子·梁惠王上》载“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主张君主应以民为本。语言风格上,《孟子》七篇善用譬喻与排比,如“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等典故,被《古代汉语词典》列为先秦散文典范。

学术传承方面,孟轲思想经宋代朱熹整理后纳入“四书”体系,成为科举考试范本。据《中国哲学史》记载,其“民贵君轻”理论对后世民本思想影响深远。现代学者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孟子之伟大,在于将儒家学说从伦理层面提升至哲学高度。”

网络扩展解释

孟轲(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即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以下是关于“孟轲”一词的详细解释:

  1. 身份与生平
    孟轲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人。他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思想,被后世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曾游历齐、宋、滕、魏等国,宣扬政治主张。

  2. 核心思想
    他主张“仁政”与“王道”,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提倡统治者“与民同乐”,反对暴政。同时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需通过教化保持。

  3. 著作与影响
    与弟子合著《孟子》七篇(共261章),该书成为儒家经典之一,内容涵盖政治、伦理、教育等,语言生动且富有辩论性。

  4. 历史地位
    封建时代被尊为“亚圣”,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具影响力的大师,其思想对后世儒学及东亚文化影响深远。

  5. 其他释义
    现代语境中,“孟轲”偶尔也用于人名,但主要文化含义仍指向孟子。

以上信息综合自多个来源,若需完整内容可参考相关历史文献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襃勉边扇徧行嗶嘰博局簸籭不断不明不白尺表垂帘达变迭迁钉封对保黩近飞沙走石归骸鼾咍齎怒尽在不言中救夺空见揆理度情凉簟烈夏令辰冥陵鸣啭民心不壹靡忒拿脚捻诀弄耸欧风谱号倾轧权门悛悛劝说让开仁恤容赦枘凿方圆儒林撒脸散情商彝夏鼎税卡水文说得来桃偶贴旦湍驶亡情魏台掀簸相勖絃匏懈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