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脂的一種。 唐 白居易 《臘日謝恩賜口蠟狀》:“今日蒙恩,賜臣等前件口蠟及紅雪澡豆等。”
"口蠟"是現代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方言色彩的詞彙,主要作為"口香糖"的别稱使用。其釋義及語言學特征如下:
指一種專供放入口中咀嚼的膠基糖果,通常具有清潔口腔、清新口氣或提神醒腦的功能。其物理特性柔軟可塑,耐咀嚼,與"蠟"的柔韌特性存在一定聯想,故稱"口蠟"。
語素分析
溯源參考:《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收錄該詞為北方方言詞彙,釋義與"口香糖"等同。
曆史演變
早期民間将樹脂類咀嚼物(如松香)稱為"口蠟",後隨現代口香糖普及,詞義轉移至工業化生産的膠基糖果。20世紀中葉該詞在華北、東北地區方言中高頻出現。
方言屬性
屬北方官話區特征詞彙,尤見于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口語。例:"嚼塊口蠟醒醒神"(河北石家莊方言實錄,《方言》期刊2008年第3期)。
現代使用
因普通話推廣,"口香糖"成為主流稱謂,"口蠟"多用于年長者口語或地方文學創作。部分中藥品牌将草本口香糖命名為"草本口蠟",強化傳統意象(如北京同仁堂相關産品說明)。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雖未直接收錄"口蠟",但第753頁"蠟"字條注明:"引申指具可塑性的膠狀物",為該詞構成提供理據支撐。
《漢語方言學詞典》(商務印書館,2016)
明确标注為"晉語-冀魯官話交叉方言詞",釋義:"替代刷牙清潔口腔的咀嚼物"。
需區别于古代藥用"口蠟"(蜂蠟含藥制劑)。現代方言詞已脫離醫藥範疇,特指休閑食品。如《本草綱目》卷三十九提及"合藥口蠟"為外敷藥劑,與當代方言無衍生關系。
示例應用
長途駕駛時,他習慣嚼兩片口蠟防止困倦——這種源于市井的提神方式,如今被科學證實能刺激唾液分泌,短暫提升警覺度(《中國食品科學》2021年12期研究)。
“口蠟”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口蠟指口脂的一種,屬于古代護膚或裝飾用品,主要用于唇部保養或妝容修飾。唐代文獻中多次提及,如白居易《臘日謝恩賜口蠟狀》記載皇帝賞賜“口蠟及紅雪澡豆等”。
在唐代,口蠟常作為宮廷賞賜之物,與“紅雪澡豆”(類似清潔護膚品)并列,說明其具有實用價值,可能用于冬季防唇裂或禮儀場合的妝容。
類似今天的潤唇膏或口紅,但成分可能更天然,如蜂蠟、植物油脂等。
部分網頁提到“口蠟形容說話結巴”,但此解釋未見于權威古籍或高信度來源,可能是現代誤傳。
如需進一步了解唐代化妝品或白居易相關記載,可參考《全唐文》等古籍或曆史研究資料。
白馬小兒白事罷逐廁所充塞達觀倒馬地聽惡貫已盈放火飛鳴奉上奮褎伏兔隔限垢汙何乃鵁銜跻扳積伶鲸海金融機構極宴捐升扣盤扪鑰陵越麻餅米雪目攝納采拗救偏亡剽拟僻郡貧暴平原督郵疋配齊終取迳趨舍睿藻乳妪塞種三辟饊枝殺菌劑善秀絁布失迷詩槊鼠梨孰論酸雞荪桡天饑湍洑亡戶五谷不分吾匹先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