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殓的意思、含殓的详细解释
含殓的解释
(1) [put a(dead) body into a coffin] 古时将珠宝放于死者口中含之入棺,后以此泛称入殓
含殓安葬,诸事妥贴
(2) 另见 hán
详细解释
亦作“ 含敛 ”。亦作“ 含歛 ”。古代丧礼,纳珠玉米贝等于死者口中,并易衣衾,然后放入棺中,曰“含殮”。《新唐书·卓行传·权皋》:“ 謩 为尽哀,自含敛之。” 明 李东阳 《清明前一日谒见宜人旧垅有述》诗:“浮生过眼烟云外,旧事伤心含歛中。” 清 周亮工 《送王庭一入楚序》:“予今年五十,虽倖存而两亲见背,不及含殮。”《老残游记》第五回:“ 吴氏 将 于朝栋 尸首领回,亲视含殮,换了孝服。”
词语分解
- 含的解释 含 á 衔在嘴里,不吐出也不咽下:含一口水。含漱剂。含英咀(?)华(喻反复琢磨体味文章的妙处)。含饴弄孙(含着糖逗小孙子,形容老年人的乐趣)。 藏在里面,包容在里面:包含。含义。含量。含苞。含蕴。含混
- 殓的解释 殓 (殮) à 把尸体装入棺材:入殓。装殓。大殓。小殓(只给尸体穿寿衣)。 笔画数:; 部首:歹;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含殓(hán liàn)是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的重要环节,指为逝者进行入殓前的仪式性处理,包含“含”与“殓”两个步骤,体现对逝者的尊重与哀思。
一、字义解析
-
含
指将珠、玉、米、贝等物放入逝者口中。
文化内涵:古人认为玉石能防腐护体,米贝可保障逝者在冥界衣食无忧,象征生者对亡灵的关怀。《周礼·地官》载:“大丧,共含玉”,说明其礼制渊源。
-
殓
指为逝者沐浴更衣、整理仪容,并安置于棺木中。
仪式意义:通过洁净身体、穿戴寿衣,使逝者保持尊严,表达“事死如事生”的伦理观念。《礼记·檀弓》明确记载“殓者,敛也”,强调遗体需庄重收敛。
二、文化象征
- 灵魂归宿观:“含”的习俗隐含对灵魂不灭的信仰,以玉器通灵助魂归天地。
- 孝道实践:子女亲为父母含殓,是儒家“慎终追远”孝道的具体体现。
- 社会等级映射:周代规定“天子含实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璧,士以贝”,反映礼制森严。
三、文献佐证
- 《仪礼·士丧礼》:详载“楔齿用角柶,缀足用燕几”等含殓操作规范,印证其程序化特征。
- 《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汉代帝王丧仪中“含以珠玉”,体现制度传承。
参考资料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上海古籍出版社
- 国学大师网《周礼》《礼记》原文库证
-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仪礼》注疏本
网络扩展解释
“含殓”是古代丧葬礼仪中的专有术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一、词语结构
- 含:指将珠玉等物放入死者口中。此习俗源于《说文解字》记载的“含口”仪式,即在入殓时将珠宝等置于死者口中,象征财富或尊严()。
- 殓:意为将尸体装入棺木,如《汉典》所释“入殓、装殓”,涵盖更衣、整理仪容等步骤()。
二、详细释义
-
基本定义
含殓最初指在死者口中放置珠玉后入棺的仪式,后泛化为整个入殓过程,包含安葬前的所有准备事宜,如“含殓安葬,诸事妥贴”()。
-
历史背景
- 含口:根据《说文解字》,“含”本义为“衔物于口”,在丧礼中演变为放置珠玉或钱币的仪式,寓意逝者“不空口而去”()。
- 垫背:部分习俗中还会在死者身下放置钱币,称为“垫背”,与“含口”共同构成陪葬礼仪()。
三、读音与用法
- 拼音:一般读作hán liàn(),但部分资料标注为hàn liàn(),可能存在方言或历史发音差异。
- 语境:多用于古籍或传统丧葬描述,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常见于历史文献或文学创作。
四、相关延伸
- 近义词:入殓、装殓。
- 文化意义:该习俗反映了古代“事死如事生”的观念,通过陪葬品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和祈福()。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丧葬礼仪或具体文献记载,可参考《说文解字》《新唐书》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剥丧北方不可究诘长山纯实躇峙荡灭订书机东轩伫封角亘地苟媮诟噪鬼皮衡纩怳歘圜货户门见许徼荣姣弱家信荆人涉澭景耀矜愍禁囚炯迹拘维康采恩看人下菜科目记可新窥瞻灵觉礼失而求诸野利吻落花生美业敏悟偏发青罗伞清旻齐巧叡质施皮茨世业首简水表顺涂曙色贪贜坏法同垂不朽痛杀杀通知违悖伪谬握炭流汤五鼎贤惠谢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