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寶物財貨。 唐 張九齡 《大唐金紫光祿大夫行侍中兼吏部尚書弘文館學士贈太師正平忠憲公裴公碑銘》:“是歲,天子有事于 岱宗 諸侯會朝于行在,執籩豆者不限于中外,獻賝賮者亦勤于駿奔。” 前蜀 杜光庭 《壽春節進章真人像表》:“今屬壽春大節,祝聖昌辰,賝賮雲馳,梯航波委,鹹修芹禮,以繼山呼。”
“賝賮”是古代漢語中較為罕見的合成詞,由“賝”和“賮”兩個漢字組成,均與財物相關:
賝(chēn)
本義為珍寶、財寶,與“琛”通假。《說文解字》中未直接收錄“賝”,但“琛”指“寶也”,例如《詩經·魯頌》有“來獻其琛”。因此“賝”多用于形容貴重貢品或財物。
賮(jìn)
指臨别時贈予的財物,即送行之禮,又稱“赆儀”。如《孟子·公孫丑下》中“予将有遠行,行者必以賮”。引申為進貢的財物,常見于古代諸侯朝貢場景。
合成詞“賝賮”
可理解為“作為禮物或貢品的珍寶財物”,多用于描述古代進貢、饋贈等正式場合。由于該詞未被現代漢語收錄,且未見于常見古籍,實際使用極罕見。若在文獻中遇到,需結合上下文具體分析,可能指代貢品、厚禮或特定儀式中的財物。
建議:若為學術研究,可進一步查閱《說文解字注》《古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或考據具體文獻的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