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旱祭的意思、旱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旱祭的解释

求雨的祭祀。古称“雩”。《公羊传·桓公五年》:“大雩者何?旱祭也。”《周礼·春官·司巫》“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 汉 郑玄 注:“雩,旱祭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旱祭是中国古代为祈求降雨、解除旱灾而举行的祭祀仪式,属于传统雩祭(求雨祭)的一种特殊形式。其核心含义与仪式特征如下:

一、释义与仪式特征

  1. 定义

    旱祭专指久旱不雨时举行的紧急祭祀,通过焚燎、曝晒、舞蹈等形式祈求天神降雨。《周礼·春官》载:“司巫掌群巫之政令,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郑玄注:“雩,旱祭也”,说明旱祭即雩祭在旱灾时的具体实践。

  2. 仪式形式

    • 焚燎献祭:焚烧牺牲(如牲畜)或玉帛,以烟气通达天神。《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记载:“夏大旱,公欲焚巫尪”,反映以焚人牲禳灾的极端形式(后逐渐废止)。
    • 舞雩祈雨:由巫祝带领众人跳祈雨舞,《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即描述鲁国舞雩台举行的仪式。
    • 曝晒祷祝:主祭者自曝于烈日下,以示虔诚,如《礼记·檀弓下》载:“岁旱,穆公召县子而问曰:‘天久不雨,吾欲暴尪而奚若?’”

二、文化内涵

  1. 天人感应思想

    旱灾被视为天帝对人间失德的警示,《春秋繁露·求雨》载:“春旱求雨……祝曰:‘昊天降灾,旱魃为虐,惟神哀民,赐之甘澍’”,体现通过祭祀沟通天人的观念。

  2. 政治象征意义

    天子或诸侯亲自主持旱祭,如《吕氏春秋·季秋纪》言:“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汤乃以身祷于桑林”,将君主德行与天象关联,强化统治合法性。

三、历史演变

旱祭在商周时期盛行,汉代纳入国家祀典,《后汉书·礼仪志》详细记载了官方求雨仪轨。唐宋以后逐渐与龙王崇拜结合,明清时多转为民间庙宇祈雨活动,但核心的焚香、献祭、祷祝等形式仍被保留。


参考来源

  1. 《周礼·春官宗伯》(中华书局点校本)
  2. 《春秋左传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
  3. 董仲舒《春秋繁露·求雨篇》(上海古籍出版社)
  4. 《后汉书·礼仪志》(中华书局二十四史修订本)
  5. 《中国宗教礼仪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网络扩展解释

“旱祭”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旱祭(hàn jì)指古代为祈求降雨而举行的祭祀活动,又称“雩祭”。其核心目的是通过仪式缓解旱灾,表达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祈求。


二、历史背景与出处

  1. 经典文献记载

    • 最早见于《公羊传·桓公五年》:“大雩者何?旱祭也。”这里“大雩”即指大规模的旱祭仪式。
    • 《周礼·春官·司巫》提到“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东汉郑玄注释:“雩,旱祭也”,说明该仪式由巫祝主导,伴有舞蹈等仪式行为。
  2. 仪式形式
    旱祭通常包含祭祀天神、地祇,甚至焚烧巫者(如“暴巫”“焚巫”)等极端方式,以表达对雨水的迫切需求。


三、延伸含义

在部分现代语境中,“旱祭”被引申为“在资源极度匮乏时采取徒劳的补救措施”,比喻脱离实际需求的无效努力。但这一用法并非传统本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四、相关术语


参考资料

若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公羊传》《周礼》原文,或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阿飞騃穉拔意宾客恻悱持酒充干传入矗竖粗莽淡话顶刮刮耳提翻搅丰养伏寇格调说给赡管教轨物范世果品孤悬故作端庄驩愉会堂悔悟户衞娇美俊侣狂野苦身焦思雷火车两楚历日旷久马八儿麦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冒文冒险蒙涌狞目披红气粗请车清嘉清音求灶头不如求灶尾棋坐人道主义榕径软实力盛服说谕太亲翁脱唇托物寓感忘寝废食枉然猬起鷄连详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