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帝王发布的必行的号令。语出《汉书·刘向传》:“《易》曰:‘涣汗其大号。’言号令如汗,汗出而不反者也。” 颜师古 注:“言王者涣然大发号令,如汗之出也。”《清史稿·刑法志三》:“若夫非常庆典,特颁汗号,使之荡涤瑕秽,洒然自新,未始非仁政之一端。”
“汗号”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首领的称号,源自阿尔泰语系中的“可汗”(Khan),意为“君主”或“统治者”。该词由“汗”(首领)与“号”(称号)组合而成,特指草原政权最高统治者的正式头衔。例如匈奴的“单于”、突厥的“伊利可汗”、蒙古的“成吉思汗”等均属此类称号。
据《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修订版)记载,“汗”作为外来词,自汉代起进入汉语词汇体系,专用于指代游牧民族首领。其使用范围伴随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逐步扩展,至唐代文献中已频繁出现“可汗”“大汗”等复合词。《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指出,“汗号”制度包含严格的等级体系,如蒙古帝国时期设有“合罕”(大皇帝)与“汗”(诸侯王)的区分,体现着草原帝国的政治架构。
在文献应用层面,《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获突厥尊称“天可汗”,这一记载印证了中原王朝与游牧政权在称号体系上的互动。现代学者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强调,汗号制度是研究古代民族关系史的重要切入点。
“汗号”一词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语境区分:
来源与定义
源自《汉书·刘向传》引《易经》“涣汗其大号”,指帝王发布的号令如汗水般不可收回,强调权威性和不可逆性。
历史应用
部分词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释为成语,形容人因焦虑而大汗淋漓并发出声音的场景。但此用法未见于权威古籍,可能是现代引申义。
百层百意暴荒边套鉢头不恶残樽钗钏抄家承顾成梁诞月稻庐搭嘴法城风法凤凰城烽烟浮麦高骞广利诡幻号筒恒性恢广胡侜键闭见独瀸淖角蒿靖言庸违巾箑卷怀沮骇儁望宽割款谢灵旗丽人天离蔬释屩螺栓帽民则弥翼牛录浓桃艳李乾性油杀伐决断梢沟生灵涂地盛宴难再身尸水匮殊命四愁讨摄天拔同流桐杖违舛稳稳妥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