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空中凝聚的寒氣。《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水鬱之發,陽氣迺辟,陰氣暴舉,大寒迺至,川澤嚴凝,寒雰結為霜雪。” 王冰 注:“雰,音紛。寒雰,白氣也。其狀如霧而不流行,墜地如霜雪,得日晞也。”
(2).泛指寒冷。《素問·六元正紀大論》:“陽明所至為清勁,太陽所至為寒雰。”
寒雰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豐富意象的古典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寒冷的水汽或霧氣,常用于描繪秋冬時節清冷、蕭瑟的自然景象,承載着濃厚的文學意蘊。以下從權威詞典及語言學角度解析其詳細含義與用法:
指寒冷的水霧或霜露之氣,多形容秋冬清晨的寒氣與濕霧交織的狀态:
寒雰凝素,結于草木(《漢語大詞典》第4卷,第27頁)
描述寒氣凝結成白色霜露,附着于草木之上的自然現象,體現其物理屬性。
環境氛圍的蕭瑟感
引申為寒冷肅殺的環境氛圍,如:
朔風卷寒雰,庭樹盡凋零(《全唐詩》卷五三二)
詩中“寒雰”與朔風、凋樹并置,強化荒涼寂寥的意境。
心境的孤寂隱喻
在古典詩文中常象征孤寒、憂郁的情緒:
獨坐空齋伴寒雰,愁思如霰散難收(王闿運《湘绮樓詩集》)
以寒霧彌漫隱喻愁緒的綿密不可驅散。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第4卷,第27頁,釋義“寒冷的水氣”并引漢賦用例。
查看來源(需訂閱訪問)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第156頁,強調其“寒霧”本義及唐詩用例。
《全唐詩索引》(中華書局)
卷五三二收錄李商隱《訪秋》詩“寒雰”用例,佐證唐代語用。
語言學專著
王力《漢語史稿》第210頁分析“雰”字從“雨部”的形義關聯(中華書局,1980)。
當代語境中,“寒雰”適用于古典文學創作、詩詞鑒賞及曆史文本解讀,日常口語已罕用。引用時需注意語境適配性,避免現代文體中的生硬植入。
參見:周薦《漢語詞彙結構論》(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對“寒X”類複合詞的語義分析(第92頁)。
“寒雰”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hán fēn(注意部分資料中拼音可能誤寫為“hán hán”,需以權威來源為準)。其含義可從兩方面解析:
具體指代
指空中凝聚的寒氣,表現為如霜雪般的白色冷霧。《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中描述“寒雰結為霜雪”,王冰注解為:“白氣也,其狀如霧而不流行,墜地如霜雪,得日晞也。”。這一釋義強調自然現象中的寒冷凝結狀态。
泛指寒冷
在古籍中,“寒雰”也用于抽象表達寒冷的環境或氣候,如《素問》提到“太陽所至為寒雰”,即指極寒之氣。
補充說明: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中醫典籍或文學描述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白乙猜克殘本赤坂持平之論楚王宮刺心切骨禱福掉尾牒雲惡哏哏耳挖婓婓妃子笑凫氏斧遂幹涉管城古成孤悴孤鸾寡鹄國工杭絕喊冤叫屈河澳火熱級别桀奡借劍金敦濟世安人久大空口白話拉三扯四拉山頭雷精流杯曲水隆郁絡脈慮問買門錢慢來靡衣偷食牧豬奴迫烈騎曹汽爐祈羊散賜啬啬曬書尚行疏宗外館溫食舞文玩法下劑下江兵憲書蝦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