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空中凝聚的寒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水鬱之发,阳气迺辟,阴气暴举,大寒迺至,川泽严凝,寒雰结为霜雪。” 王冰 注:“雰,音纷。寒雰,白气也。其状如雾而不流行,坠地如霜雪,得日晞也。”
(2).泛指寒冷。《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阳明所至为清劲,太阳所至为寒雰。”
寒雰是汉语中一个具有丰富意象的古典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寒冷的水汽或雾气,常用于描绘秋冬时节清冷、萧瑟的自然景象,承载着浓厚的文学意蕴。以下从权威词典及语言学角度解析其详细含义与用法:
指寒冷的水雾或霜露之气,多形容秋冬清晨的寒气与湿雾交织的状态:
寒雰凝素,结于草木(《汉语大词典》第4卷,第27页)
描述寒气凝结成白色霜露,附着于草木之上的自然现象,体现其物理属性。
环境氛围的萧瑟感
引申为寒冷肃杀的环境氛围,如:
朔风卷寒雰,庭树尽凋零(《全唐诗》卷五三二)
诗中“寒雰”与朔风、凋树并置,强化荒凉寂寥的意境。
心境的孤寂隐喻
在古典诗文中常象征孤寒、忧郁的情绪:
独坐空斋伴寒雰,愁思如霰散难收(王闿运《湘绮楼诗集》)
以寒雾弥漫隐喻愁绪的绵密不可驱散。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第4卷,第27页,释义“寒冷的水气”并引汉赋用例。
查看来源(需订阅访问)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第156页,强调其“寒雾”本义及唐诗用例。
《全唐诗索引》(中华书局)
卷五三二收录李商隐《访秋》诗“寒雰”用例,佐证唐代语用。
语言学专著
王力《汉语史稿》第210页分析“雰”字从“雨部”的形义关联(中华书局,1980)。
当代语境中,“寒雰”适用于古典文学创作、诗词鉴赏及历史文本解读,日常口语已罕用。引用时需注意语境适配性,避免现代文体中的生硬植入。
参见:周荐《汉语词汇结构论》(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对“寒X”类复合词的语义分析(第92页)。
“寒雰”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hán fēn(注意部分资料中拼音可能误写为“hán hán”,需以权威来源为准)。其含义可从两方面解析:
具体指代
指空中凝聚的寒气,表现为如霜雪般的白色冷雾。《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描述“寒雰结为霜雪”,王冰注解为:“白气也,其状如雾而不流行,坠地如霜雪,得日晞也。”。这一释义强调自然现象中的寒冷凝结状态。
泛指寒冷
在古籍中,“寒雰”也用于抽象表达寒冷的环境或气候,如《素问》提到“太阳所至为寒雰”,即指极寒之气。
补充说明:该词属于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中医典籍或文学描述中,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百朋百司贬坐表子衬托痴爱辍阂厎柱耑啓惇明妒贤嫉能鹅管旰食之劳公姑规卿希牧谷米寒碪佷戾鸿妻货取江路剑芒假途灭虢精神衰弱晋级缉凶跼踖遽驿来朝柳胶戮民貌堂堂面然麋脯敏洽南郭子綦讴吟盘壠培训中心偏师僻窵贫油破冢书七历蜻蛉青云独步三侯山垠梢头示弱式瞻收赡驷黄天竺退转橐装王女无圹贤弟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