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違逆兇惡;乖戾不馴。《詩·唐風·羔裘》“自我人居居” 漢 鄭玄 箋:“其意居居然,有悖惡之心,不恤我之困苦。”《隋書·高祖紀下》:“ 勇 及 秀 等,并懷悖惡,既知無臣子之心,所以廢黜。” 唐 康骈 《劇談錄·張季弘逢惡新婦》:“ 季弘 問之,媪曰:‘有新婦悖惡,制之不可。’”
(2).指奸惡之人。 清 陳鳣 《對策》卷一:“進忠賢,退悖惡。”
“悖惡”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違逆兇惡;乖戾不馴
指行為或性格違背常理、兇暴且難以馴服。例如《隋書》記載楊勇、楊秀“并懷悖惡”,形容其叛逆暴戾的品性。
鄭玄在《詩·唐風·羔裘》的箋注中也提到“悖惡之心”,強調不體恤他人的冷酷态度。
指奸惡之人
用于描述心術不正的惡人。清代陳鳣的《對策》中“進忠賢,退悖惡”即用此義,表達對奸惡之徒的貶斥。
若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隋書》《詩經》相關注釋或權威詞典(如查字典)。
悖惡(bèi è)是一個漢語詞彙,由兩個部分組成。悖(bèi)是由心字旁和非、不合的意思組成。惡(è)則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心字旁,右邊是口字旁。悖惡一起構成了“違背善良,不合道德”的意思。
悖字的部首是心字旁(䒑),有五畫。惡字的部首是心字旁(忄),整個字共有八畫。
悖惡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漢語。在古漢語中,悖惡的意思是道德上的不正之事。現代漢語中,悖惡常常用來描述行為與道德标準相悖背離的情況。相應的繁體字為「悖惡」。
在古時候,悖惡這個詞的寫法有所不同。悖的古代寫法是“敝”,意為破損不修。惡的古代寫法是“耳”,含義為惡言、惡行。
1. 他的行為完全悖惡道德準則,令人無法接受。
2. 這家公司以其悖惡的商業道德而聲名狼藉。
與悖惡相關的組詞有:
悖論(bèi lùn):邏輯上或行為上自相矛盾的論點或情況。
悖事(bèi shì):違背常理或常情的事情。
悖理(bèi lǐ):違背道理或常識的理論或觀點。
悖惡的近義詞有:
違法:違背法律規定或法規的行為。
違背:違反或背離規定、原則、約定等。
不當:不適宜或不合適的。
與悖惡的反義詞有:
正直:遵循良好道德标準的行為。
正當:符合道德、法律或規章制度的合理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