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盾矛的意思、盾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盾矛的解釋

矛盾。 明 宋濂 《<釋氏護教編>後記》:“嗚呼!教之與禪,本無二門……奈何後世各建門庭,互相盾矛,教則譏禪滞乎空寂,禪則譏教泥乎名相,藉藉紛紛,莫克有定。” 明 胡應麟 《<丹鉛新錄>引》:“故有於前人之説,疑也驟而信之,是也驟而非之,至剽敚陳言,盾矛故帙。”參見“ 矛盾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盾矛”一詞在現代漢語規範用法中實為“矛盾”的倒序形式,标準詞形應為“矛盾”。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矛盾”進行詳細解釋,并附權威來源:


一、字義分解

  1. 古代兵器,長柄前端裝有金屬尖刃,用于進攻。

    來源:《漢語大詞典》

  2. 古代防護兵器,手持或穿戴以抵擋攻擊。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二、合成詞本義

矛盾(máo dùn)

指古代戰争中的兩種武器:矛用于進攻,盾用于防禦,二者功能對立。

例證:

《韓非子·難一》:“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來源:中華書局《韓非子集解》


三、引申義與用法

  1. 言語或行為自相抵觸

    指觀點、主張前後不一緻,無法自圓其說。

    例:他的發言前後矛盾,難以取信于人。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

  2. 事物間的對立關系

    泛指相互排斥、互不相容的現象或力量。

    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平衡需化解矛盾。

    來源:《辭海》(第七版)

  3. 哲學概念

    辯證法中指事物内部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

    例:毛澤東《矛盾論》:“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法則。”

    來源:人民出版社《毛澤東選集》


四、權威詞典釋義參考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M].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6.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 商務印書館, 2016.
  3. 韓非著,王先慎集解. 《韓非子集解》[M]. 中華書局, 1998.
  4. 辭海編輯委員會. 《辭海》(第七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9.
  5. 毛澤東. 《矛盾論》[A]. 毛澤東選集(第一卷)[C]. 人民出版社, 1991.

網絡擴展解釋

“盾矛”是一個由“盾”和“矛”組成的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和現代用法綜合分析:

  1. 字面含義與曆史背景

    • 盾是古代防禦武器,用于抵擋攻擊;矛是進攻武器,用于刺殺敵人。兩者在戰争中功能對立,形成攻防一體的象征。
    • 據明代文獻記載,“盾矛”曾作為“矛盾”的異寫形式出現,表示對立關系(如“互相盾矛”),但這一用法逐漸被“矛盾”取代。
  2. 現代語境中的兩種解釋

    • 防禦與進攻的結合:部分資料認為“盾矛”比喻事物兼具保護與主動應對的能力,例如團隊在穩固内部的同時應對外部挑戰。但此解釋多見于低權威性來源,需謹慎參考。
    • “矛盾”的異寫或誤寫:權威詞典(如《漢典》)及文獻明确将“矛盾”作為标準詞形,指言行自相抵觸或辯證法中的對立統一關系。而“盾矛”在多數語境下可能為筆誤或古舊用法。
  3. 邏輯學與哲學延伸

    • 矛盾在邏輯學中表示不可調完全對立(如“A與非A”),而“盾矛”若僅指兩種武器,則屬于“反對關系”(可共存但功能不同)。


“盾矛”一詞需結合上下文判斷。若指攻防兼備的特性,需注意其非主流用法;若表示對立關系,應優先使用“矛盾”這一規範表達。建議在正式場景中遵循權威詞典定義,避免歧義。

别人正在浏覽...

白地班序贲渾邊豆長等短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賜食大伯頂層對陣風虹富而不驕狗附過輩漢隸黑體字虹輝紅糁花唇黃菜黃穣穣觟矢狐奔鼠竄堅挺減竈燋銅潔鮮堲周朘耗居多攬跋冷局黧脆盧布冒色綿蕞耐久茜裙怯怯癡癡麒麟楦罄絕熱補戎辂束水夙望田連仟伯天一沃灑沃瀛無定着無家縣辦消棄逍遙物外消腫轄邑暇譽斜鬌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