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惠及百姓之恩德。《逸周書·大聚》:“商不乏資,百工不失其時,無愚不教,則無窮乏,此謂和德。”《後漢書·馮岑賈傳贊》:“ 陽夏 師克,實在和德。”
(2).指事物的妙谛。《楚辭·遠遊》:“見 王子 而宿之兮,審壹氣之和德。” 王逸 注:“究問元氣之祕要也。”
“和德”是一個由“和”與“德”組合而成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幾方面綜合解析:
“和”指和諧、和睦、包容,強調人際關系的融洽;“德”指道德、品行,體現遵循自然規律與人文準則的品質。二者結合後,“和德”核心内涵為以和諧為基礎,通過道德實踐實現共生共榮的境界,既包含人際關系的友好,也蘊含對自然規律的順應。
惠及百姓的恩德
據《逸周書·大聚》記載,“商不乏資,百工不失其時……此謂和德”,指通過合理治理使百姓安居樂業,體現執政者的仁德。
事物的本質妙谛
《楚辭·遠遊》提到“審壹氣之和德”,王逸注解為“究問元氣之秘要”,此處“和德”被引申為對自然規律或事物内在精髓的探究。
在姓名學中,“和德”寓意理想主義、忠誠與智慧,象征為人處世既能保持溫和謙遜,又能堅守道德準則。
如需進一步探究古籍原文或具體應用案例,可參考《逸周書》《楚辭》等文獻,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
《和德》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和”是它的第一個字,“德”是它的第二個字。
“和”的拆分部首是“口”,由8畫構成;“德”的拆分部首是“彳”,由9畫構成。
《和德》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文獻中,包括《禮記·大同篇》以及《論語·衛靈公篇》等。它在古代被用來描述人品道德高尚、待人和善、寬容和諧的品質。
《和德》這個詞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和德」。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和德」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會有所差異,但總體上仍然表達着同樣的意思。
1. 他一直秉持着和德的原則,從不與他人争吵。
2. 她的和德深深地影響了周圍的人,大家都願意與她為伍。
組詞:和善、和藹、和順、德行、道德等。
近義詞:和善、和藹、善良、友善。
反義詞:暴戾、兇惡、惡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