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惠及百姓之恩德。《逸周書·大聚》:“商不乏資,百工不失其時,無愚不教,則無窮乏,此謂和德。”《後漢書·馮岑賈傳贊》:“ 陽夏 師克,實在和德。”
(2).指事物的妙谛。《楚辭·遠遊》:“見 王子 而宿之兮,審壹氣之和德。” 王逸 注:“究問元氣之祕要也。”
"和德"是漢語中具有哲學内涵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字源學和經典文獻兩個維度展開:
一、字義解析 "和"在《說文解字》中釋為"相應也"(來源:《說文解字》),本義指聲音和諧,引申為協調、平衡的狀态;"德"甲骨文作"徝",從彳從直,《廣雅》訓為"得也"(來源:《廣雅·釋诂》),指符合天道的行為準則。二字組合形成遞進關系,強調通過和諧達至道德境界。
二、經典釋義 《周禮·地官》記載"六德:知、仁、聖、義、忠、和"(來源:《周禮注疏》),鄭玄注"和謂不剛不柔",此乃"和德"最早的體系化表述。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闡釋:"和者,天下之達道;德者,得之于心也"(來源:《四書章句集注》),強調内在修養與外在規範的統一。
三、哲學思想發展 該概念在道家典籍中呈現特殊形态,《道德經》"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來源:《道德經》第四十二章),将"和德"提升至宇宙生成論高度。儒家則側重人倫層面,《中庸》"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來源:《中庸章句》),主張情感發抒應符合道德節度。
四、曆史語義演變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特别指出:"和德者,調八音克諧之德也"(來源:《說文解字注》),保留其原始音樂隱喻。現代《漢語大詞典》收錄雙解釋義:① 和諧的品德;② 謂施恩德(來源:《漢語大詞典》第3版),體現詞義的曆史分化。
“和德”是一個由“和”與“德”組合而成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幾方面綜合解析:
“和”指和諧、和睦、包容,強調人際關系的融洽;“德”指道德、品行,體現遵循自然規律與人文準則的品質。二者結合後,“和德”核心内涵為以和諧為基礎,通過道德實踐實現共生共榮的境界,既包含人際關系的友好,也蘊含對自然規律的順應。
惠及百姓的恩德
據《逸周書·大聚》記載,“商不乏資,百工不失其時……此謂和德”,指通過合理治理使百姓安居樂業,體現執政者的仁德。
事物的本質妙谛
《楚辭·遠遊》提到“審壹氣之和德”,王逸注解為“究問元氣之秘要”,此處“和德”被引申為對自然規律或事物内在精髓的探究。
在姓名學中,“和德”寓意理想主義、忠誠與智慧,象征為人處世既能保持溫和謙遜,又能堅守道德準則。
如需進一步探究古籍原文或具體應用案例,可參考《逸周書》《楚辭》等文獻,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
扳折逞味敕牓牀婆子儲光從生刁天決地琱斲觝角戲洞見蠹落多花豐祀分與富老怫然官官相衛過涯古押衙畫論環向穢疾鰴鲸浃汗狡澤儆儆錦繡江山迥曠苦心積慮冷落厲響陋體麥稈蟲馬訟牡蛤排镩徘徊軿馬拼死拼活噗喇喇遷怒于人奇花異草卿事寮寝冤人影綽綽三雨賞罰上考聲利守死善道守信堂下堂族歎嗚條纓托寓炜發無迹可尋嗚邑諧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