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吕氏春秋·察传》:“ 子夏 之 晋 ,过 卫 ,有读史记者曰:‘ 晋 师三豕涉河。’ 子夏 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於 晋 而问之,则曰 晋 师己亥涉河也。”“亥”和“豕”的篆文字形相似,容易混淆。后用以指书籍传写或刊印中文字因形近而误。 宋 黄伯思 《东观馀论·校定楚词序》:“此书既古,简册迭传,亥豕帝虎,舛午甚多。” 清 鲍廷博 《<芦浦笔记>跋》:“右《卢浦笔记》十卷……三写之后,亥豕渐多,存之以俟善本勘定焉。” 清 秋瑾 《题潇湘馆集》诗之一:“四壁牙籤详亥豕,一门诗友尽璠璵。”参见“ 鲁鱼亥豕 ”。
(2).谓猪。地支与生肖相配,亥配豕。 汉 蔡邕 《月令问答》:“凡十二辰之禽,五时所食者,必家人所畜。丑牛、未羊、戌犬、酉鸡、亥豕而已。”
“亥豕”一词的含义主要涉及文字讹误和生肖指代两个方面,其解释需结合字形演变和文献记载:
一、文字讹误的典故 “亥”与“豕”在篆书中字形高度相似,常导致传抄错误。典型例子出自《吕氏春秋·察传》:子夏指出卫国人将“己亥”误读为“三豕”,揭示两字易混淆的现象。由此衍生出成语“鲁鱼亥豕”,泛指书籍传写中的文字错误。
二、字源与生肖关联
三、现代应用
该词现多用于文献校勘领域,强调古籍整理需注意形近字辨析。例如《甲骨文常用字字典》特别标注两字易混现象。
参考资料:相关典故可查阅《吕氏春秋·察传》及汉典。
《亥豕》是一个汉语词语,表示“猪”的意思。在中国的传统农历十二生肖中,猪是最后一位排列。
《亥豕》的部首是“亥”,由“二”和“人”组成,表示方位的意思;《豕》的部首是“豕”,表示动物的意思。总共有12画。
《亥豕》来源于古代的文字,最早可追溯到商朝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金文,后来发展成为现代汉字的一部分。
在繁体字中,《亥豕》分别为「亥」和「豕」。
在古代,亥豕的写法可能与现代稍有不同。不过,在篆书和楷书时期,它们的形态已经相对稳定,和现代汉字写法基本一致。
1. 我家属于亥豕年出生,我们都喜欢猪。 2. 今年是亥豕年,许多人在农历新年期间庆祝这个节日。 3. 他的属相是亥豕,所以他生于猪年。
1. 亥时(指农历十二地支中的猪时)。 2. 亥年(指农历十二生肖中的猪年)。 3. 家猪(指家庭中饲养的猪)。
猪、猪儿。
其他动物的名称,如鼠、牛、虎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