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rain or chaff;the good and the bad are intermingled; sheep and goats; there are bad as well as good people in the group; there are weeds among seedlings; thread and thrum] 莠:狗尾草,比喻品質壞的人。比喻好人壞人混在一起
無如衆生愚賢不等,也就如五谷良莠不齊。——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
指好人壞人都有,混雜在一起。莠,狗尾草。比喻壞人。《鏡花緣》第六八回:“此時臣國西宮之患雖除,無如族人甚衆,良莠不齊,每每心懷異志,禍起蕭牆。” 鄭觀應 《盛世危言·訓俗》:“至於海外貿易工作之商民,不下數千百萬,五方雜處,良莠不齊。”
“良莠不齊”是一個漢語成語,主要用于描述人或事物的品質好壞混雜、難以區分的情況。以下是詳細解釋:
通過綜合古典文獻和現代用法,該成語生動反映了社會或事物中複雜多樣的存在狀态。
《良莠不齊》是一個成語,意為優秀的和劣等的混雜在一起,無法區分優劣。形容事物或人的素質或品質參差不齊,良莠混雜。
該成語拆分為兩個部首:艮(gěn)和屮(chè)。艮部表示山的形狀,屮部表示竹子。
良的筆畫數為7,莠的筆畫數為13,不的筆畫數為4,齊的筆畫數為12。
《良莠不齊》最早出現在《左傳》中,記載了春秋時期晉國的一段曆史。晉國國君召集衆臣進行考核,并在樹上刻畫了兩個字:“良”和“莠”。優秀的人就在“良”字下方,劣等的人就在“莠”字下方。結果發現,有些人在“良”和“莠”字之間,無法區分他們的優劣。于是産生了成語“良莠不齊”來形容這種情況。
在繁體字中,良莠不齊的寫法為「良蒉不齊」。
古代有些文字書寫方式與現代不同。良莠不齊在古時候的漢字書寫中,良字的“艮”部字形是向上彎曲的山形,莠字的“屮”部字形是竹子。不和齊的字形與現代相同。
這個班級的學生真是良莠不齊,有些學習非常努力,而有些人卻缺乏求知的動力。
選擇良莠、分辨良莠、良莠混雜
五花八門、紛繁複雜、好壞參半
一緻、統一、優勝劣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