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venomous snake and lizard]∶毒蛇和蜥蜴
(2) [a vicious person]∶比喻害人者
害同虺蜴
(1).蜥蜴。《詩·小雅·正月》:“哀今之人,胡為虺蜴。” 孔穎達 疏:“虺蜴之性,見人則走,民聞王政,莫不逃避,故言為虺蜴也。” 朱熹 集傳:“虺、蜴,皆毒螫之蟲也……哀今之人,胡為肆毒以害人?”後用以為典。比喻肆毒害人者。 唐 駱賓王 《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僞臨朝 武氏 者,人非溫順,地實寒微……加以虺蜴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殺害忠良,弑姊屠兄,弑君鴆母,神人之所共疾,天地之所不容。”《舊唐書·僖宗紀》:“魑魅晝行,虺蜴夜噬。” 清 宣鼎 《夜雨秋燈錄·桂林臬署三異》:“是嫗也,淫而貪,虺蜴其心,魑魅其偶。”
(2).蜥蜴。《詩·小雅·正月》:“哀今之人,胡為虺蜴。” 孔穎達 疏:“虺蜴之性,見人則走,民聞王政,莫不逃避,故言為虺蜴也。” 朱熹 集傳:“虺、蜴,皆毒螫之蟲也……哀今之人,胡為肆毒以害人?”後用以為典。比喻人逃避現實。 唐 劉禹錫 《遊桃源一百韻》:“聊復嗟蜉蝣,何煩哀虺蜴?” 金 王琢 《雨夕感寓》詩:“避人猶虺蜴,擇宿等鷦鷯。” 明 楊慎 《祭黃簡肅公文珂》:“幸逭阽危,實有神贊,跼蹐虺蜴,大雅所歎。”
虺蜴(huǐ yì)是漢語古典文獻中具有特殊意象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虺指毒蛇,蜴指蜥蜴,組合後特指兩類具有潛在危害性的爬行動物。古代常将二者并稱,如《詩經·小雅·正月》載"胡為虺蜴",孔穎達疏解為"虺蜴之性,見人則走"。
二、詞源演變
三、文化意象
四、現代應用 在生物學分類中,虺對應蝰科毒蛇(如Agkistrodon屬),蜴涵蓋蜥蜴亞目(Lacertilia)物種。該詞現多用于成語典故及學術研究領域,日常口語已罕用。
“虺蜴”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huǐ yì(“虺”不讀作 chóng),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指代
指毒蛇和蜥蜴,二者均為有毒或令人畏懼的生物。
古文獻中的引申
在《詩經·小雅·正月》中,“哀今之人,胡為虺蜴”一句,以虺蜴的見人則逃的習性,比喻百姓因畏懼暴政而逃避。
象征害人者
因虺、蜴均具毒性,常被用來比喻陰險歹毒、危害他人的人。
形容逃避現實者
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提出,虺蜴的“見人則走”特性,暗喻民衆對苛政的逃避。
成語典故
“為虺弗摧,為蛇将若何”出自《國語》,比喻小隱患若不及時消除,将釀成大禍。
文學引用
唐代劉禹錫《遊桃源一百韻》中“何煩哀虺蜴”,借虺蜴暗諷逃避現實之人。
“虺蜴”一詞兼具動物本義與人文隱喻,需結合語境理解。其核心含義可概括為: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詩經》《說文解字》等古籍或高權威性釋義來源。
邦教巉差撤棘大寒索裘刀鬥大指弟徒東一耙子西一掃帚亸避服匿功德田勾股定理狗虱構通锢露悍勇呵佛駡祖闳廠幻設混名京派忌前舊燕歸巢銡軋況于麟兒力挽狂瀾黎彥龍子盲幹沒頭蒼蠅悶香苗薅内叙嫩枝弄筆生秾李杷頭駓駓氣祲青史标名青衣魚溶洞容華生縠聖善時帝詩貌霜谷鼠心狼肺素羽讨取天保天屬阗委同袍隤然宛轉蛾眉毋乃祥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