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18-1689) 明末清初畫家。一名豈賢,字半千,號野遺、柴丈人,昆山(今屬江蘇)人。善畫山水,取法董源、吳鎮,重視寫生,喜層層用墨,創造濃郁蒼潤的境界。與樊圻等并稱“金陵八家”。有《夏山過雨圖》等存世。著有《香草堂集》。
龔賢(1618—1689)是明末清初著名畫家、詩人,金陵八大家之一。以下是對其詞義的詳細解釋:
人物背景
龔賢,字半千,號野遺、柴丈人、鐘山野老,江蘇昆山人,後流寓金陵(今南京)。明亡後隱居不仕,晚年生活清苦,以賣畫、課徒為生,性格孤僻,與世疏離。
藝術成就
文學與書法
工詩文,著有《香草堂集》《畫訣》等;書法學米芾而自成一格,行草尤具特色。
生平經曆
早年參與複社活動,明末戰亂時漂泊流離,入清後隱居南京清涼山,堅守遺民氣節,以藝術寄托情懷。
龔賢是明末清初文人畫的代表人物,其藝術融合寫生與筆墨技法,詩書畫兼善,生平經曆與創作均體現了遺民文人的精神追求。
龔賢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龔”和“賢”。這個詞語可以指代一個人名,也可以作為一個詞語來使用。
根據漢字的結構,我們可以拆分出“龍”和“貝”兩個部首。
龔的筆畫數為13,賢的筆畫數為12。
龔賢這個詞語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文獻中。在《周禮·春官 ·司宮》一書中,有“賢贶”之稱。賢,意為聰明、賢良。由于曆史發展的演變,後來形成了“龔賢”這個詞語。
龔賢的繁體寫法為「龔賢」。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也有所不同。根據拓片和銘文的研究,我們了解到古時候的“龔賢”拆分部首為「龍」和「貝」。
他的名字叫龔賢,是我們班級裡的一名優秀學生。
龔翔、賢良、玉賢等。
龔明、賢達、賢能。
愚蠢、無能、庸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