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还笏的意思、还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还笏的解释

(1). 唐高宗 将立 武则天 为后, 褚遂良 谏,帝不听。 遂良 致笏殿阶,叩头流血曰:“还陛下此笏!”事见《旧唐书·褚遂良传》。后用以称坚持原则而不惜弃官。 唐 唐彦谦 《咸通中始闻褚河南归葬阳翟》诗:“不听还笏諫,几覆缀旒祧。” 宋 陆游 《自嘲》诗:“独立未除还笏气,餘生犹待闔棺论。”

(2).致仕,辞官。 宋 刘克庄 《贺新郎·跋唐伯玉奏稿》词:“古有一言腰相印,谁教他,满篋婴鳞疏。还笏退,不回顾。” 元 姚燧 《耶律钧赠官制》:“固求还笏,难断抗章。”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还笏(huán hù)是汉语中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古代官员将笏板归还朝廷的行为,多用于表达辞官、退隐或政治立场转变。笏是古代臣子朝见君王时所执的狭长板状器物,以玉、象牙或竹木制成,用于记录奏议事项。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历史事件。《旧唐书》记载,褚遂良因反对唐高宗废后,在朝堂上“置笏于殿阶,叩头流血”,后称病请辞,这一举动被称为“还笏”,成为忠臣直谏的典型事例。宋代《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义为“归还笏板,谓辞官”,强调其与官僚制度的关系。

从文化象征角度分析,还笏行为包含三重意蕴:

  1. 政治态度宣言:通过归还权柄标志物,表明与统治者政见不合
  2. 气节操守体现:常见于士大夫拒绝同流合污的历史情境
  3. 身份转换仪式:完成从官员到平民的法定身份剥离程序

现代汉语中,该词偶见于历史题材作品,多喻指保持独立人格或主动退出权力场域。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方言中存在“还笏”的讹变用法,指代物品归还行为,但这属于语义流变中的非标准用法。

网络扩展解释

“还笏”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具有历史典故和引申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二、历史典故与引申义

  1. 典故来源
    唐高宗欲立武则天为皇后,宰相褚遂良极力劝谏未果,遂将笏板置于殿阶,叩头流血道:“还陛下此笏!”后因此被贬官。此事载于《旧唐书·褚遂良传》。
    引申义:形容坚持原则、不惜弃官的气节,如宋代陆游诗“独立未除还笏气,余生犹待阖棺论”。

  2. 广义用法
    后也泛指辞官归隐,如刘克庄词“还笏退,不回顾”即表达弃官之意。

三、使用场景

四、注意事项

以上内容综合了史书记载与文学用例,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旧唐书》或相关诗词注解。

别人正在浏览...

爱慕本币表带璧翣惨慽抄袭称功大大咧咧当做到大来点播蹀马负盟蛤蜊粉弓口皡天罔极回变惠顾笺表监戒惊才絶艳荆钗布裙京洛樛嶱九世抗怀科兑粝餐丽巧藜菽隆物乱岁炉櫜緑鬓红颜卖笑蒙古包明惑墓阙浓装艳抹怒马诺言嫔妃前文擎跽曲拳情藻穷服起召入出瑞历山事胜似尸玩祟书踏鼓螳螂子推伐忘年之交污口横蔑下痿泄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