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高宗 将立 武则天 为后, 褚遂良 谏,帝不听。 遂良 致笏殿阶,叩头流血曰:“还陛下此笏!”事见《旧唐书·褚遂良传》。后用以称坚持原则而不惜弃官。 唐 唐彦谦 《咸通中始闻褚河南归葬阳翟》诗:“不听还笏諫,几覆缀旒祧。” 宋 陆游 《自嘲》诗:“独立未除还笏气,餘生犹待闔棺论。”
(2).致仕,辞官。 宋 刘克庄 《贺新郎·跋唐伯玉奏稿》词:“古有一言腰相印,谁教他,满篋婴鳞疏。还笏退,不回顾。” 元 姚燧 《耶律钧赠官制》:“固求还笏,难断抗章。”
“还笏”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具有历史典故和引申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典故来源
唐高宗欲立武则天为皇后,宰相褚遂良极力劝谏未果,遂将笏板置于殿阶,叩头流血道:“还陛下此笏!”后因此被贬官。此事载于《旧唐书·褚遂良传》。
引申义:形容坚持原则、不惜弃官的气节,如宋代陆游诗“独立未除还笏气,余生犹待阖棺论”。
广义用法
后也泛指辞官归隐,如刘克庄词“还笏退,不回顾”即表达弃官之意。
以上内容综合了史书记载与文学用例,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旧唐书》或相关诗词注解。
《还笏》这个词语来源于古代官员参拜朝廷或上表请求恩赐时使用的一种礼仪动作。在古代,朝廷为了考察官员的忠诚和奉献精神,会给予一种称为“笏”的仪器作为奖赏。而官员在得到这个奖赏后,如果在参拜或上表时将笏还回给朝廷,那么这个动作就被称为“还笏”。
《还笏》的拆分部首为“⻌”(辶),部首意为“行走”。它的笔画数为21画,比较复杂。包括结构复杂的“⻌”(辶)和“八”(八)两个部分。
《还笏》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的历史文献中,我们可以找到“还笏”这个词语的引用,意为向朝廷请恩或归还官员所获得的奖赏。在繁体中,这个词语的写法保持不变,仍然是“還⺌”。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和现代稍有不同。对于《还笏》这个词语,古时候的写法为“還禵”。可以看出,其中的“⺌”部分在古代被写作“禵”。
1. 官员恭敬地还笏,表达了他对朝廷的忠诚与感激之情。
2. 在古代,参拜时还笏是官员的一种恭敬礼仪。
组词:还礼、还喏、还魂。
近义词:献笏、献礼、献媚。
反义词:不还笏。
白话戏饱参瀑溜鴘鹰比物鄙愚差降城狐嗤嫌驰轶穿望打哄调驯对牀夜语敦风厉俗風飇凤尾诏更兼公檮规固过茶诲接兼遣家祖汲冢周书开丧靠实刻吏胯衫辣豁豁离怨鸾发梅童名法谟盖内乱旁合朴戆钱井经商清閟鹊巢鸠踞羣小祀认账冗闹声寃深解诗才时趣书帽泗滨友四处私交态浓堂隍讨详天妖玩读庑殿雾障心驰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