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春秋 時 鼓國 的國君。《國語·晉語九》:“ 中行伯 既克 鼓 ,以 鼓子 苑支 來。” 韋昭 注:“ 苑支 , 鼓子 鳶鞮 也。”
(2).古軍中樂器。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七·旋花》:“其花不作瓣狀,如軍中所吹鼓子,故有旋花、鼓子之名。”
(3).見“ 鼓子花 ”。
"鼓子"在漢語詞典中具有多重含義,具體釋義如下:
樂器部件 指鼓的主體部分或鼓的底座。《漢語大詞典》收錄其本義為"鼓的别稱",古代文獻中常指代鼓身或敲擊部位,例如宋代《樂書》記載:"鼓子以木為框,蒙革為面"。
植物名稱 特指旋花科植物"打碗花"的别稱,此釋義源自《中國植物志》第64卷,該植物因花形似鼓而得名,主要分布于華北及西北地區,其根莖可入藥。
戲曲術語 在元雜劇和昆曲中,指伴奏樂隊中的鼓闆組合,《中國戲曲曲藝詞典》解釋為"以單皮鼓、檀闆為核心的小型打擊樂組合",如《西廂記》第三折注:"鼓子三通,謂擊鼓三遍"。
方言用法 山西、陝西部分地區将圓形器皿稱為"鼓子",《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記載,晉語區至今保留"夜壺鼓子""面鼓子"等民俗詞彙,特指腹部隆起的陶制容器。
古代軍械 《武備志》卷九十七載明代"鼓子盔",指頂部凸起如鼓形的頭盔,該形制多見于禦林軍儀仗裝備,現存故宮博物院藏有嘉靖年間實物。
參考文獻來源: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科學出版社《中國植物志》、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戲曲曲藝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明代茅元儀《武備志》。
“鼓子”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種解釋:
指春秋時期鼓國的國君。據《國語·晉語九》記載,晉國将領中行伯攻滅鼓國後,曾将鼓子苑支(即鳶鞮)帶回晉國。這一用法多見于先秦文獻中。
指軍中使用的吹奏樂器。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到,因旋花形狀類似軍中鼓子,故得名“鼓子花”。其具體形制可能與小型戰鼓或號角類樂器相關。
即“鼓子花”,是旋花科植物的别稱。因花朵呈喇叭狀,形似軍中鼓子而得名,常見于古典文學作品和藥典記載。
以上内容綜合權威古籍及現代研究,如需進一步探讨某類含義,可提供具體語境。
盦酒筆辯不崇朝裁整宸旒癡鈍跐蹓登堂惵息帝坐訪購紛競革修觥酌谷稗古董鬼鬽紅勒帛偟暇徽赫将禦僭賞角洋積沍津沫筋疲力倦酒會钜鹿俊舉疽腫麗屬茂行靡雕木蠹納贽牛炙偏說皮膜潛服情韻七菹麴監日漸瑞鹧鸪傷秋栅孔市舶庫十六樓師貞天突條循同鄉會五福餅五紀向風相仍限期賢首山狎邪遊西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