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悲秋,對秋景而傷感。 唐 韓愈 《祖席·秋字》詩:“ 淮南 悲木落,而我亦傷秋。” 唐 盧綸 《秋夜同暢當宿藏公院》詩:“風螢方喜夜,露槿已傷秋。”
“傷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文學、醫學等角度進行解析:
“傷秋”讀音為shāng qiū,指因秋季蕭瑟景象引發的傷感情緒,常與“悲秋”同義,表達對自然凋零、時光流逝的哀愁。
文學層面
多指文人借秋景抒發情感,如唐代韓愈《祖席·秋字》中“淮南悲木落,而我亦傷秋”,以及盧綸“露槿已傷秋”等詩句,均以秋日物候隱喻人生際遇。
醫學層面
現代語境中,“傷秋”也被稱為“秋季抑郁症”,指因秋季日照減少、草木凋零引發的情緒低落、疲勞等症狀,屬于季節性情感障礙。
秋季的蕭瑟常被賦予離别、孤寂的象征意義,如杜甫《傷秋》一詩通過“高秋收畫扇”“天子尚戎衣”等句,将個人漂泊與家國憂思融入秋景。
該詞既可表達自然引發的普遍情感,也可指代特定心理現象,需結合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探究古詩例證或醫學研究,可參考相關文獻或權威詞典。
傷秋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傷害秋天”或“對秋天産生傷感的情緒”。它可以形容對于秋天的美景、豐收的希望等的傷感或痛苦。
傷(shāng)字的部首是“示”,拆分後的筆畫為9畫;秋(qiū)字的部首是“禾”,拆分後的筆畫為9畫。
傷秋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文學作品,《楚辭》中有“傷秋”一說。在繁體字中,傷和秋的字形稍有不同,分别是傷和秋。
在古時候,傷字的寫法有一些變化,例如在金文中寫作傷,而商、西周時期寫作傷。秋字在金文中的字形與現代略有不同,形狀更加接近“禾”的原形。
1. 秋風蕭瑟,獨自徘徊在林間,心中充滿了傷秋的情緒。
2. 深秋的夜晚,月光下,他望着繁星點點的天空,感歎着傷秋的美。
組詞:傷心、傷情、秋風、秋天。
近義詞:秋思、秋意、秋愁。
反義詞:歡春、喜夏、樂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