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用紅帛制的腰帶。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九:“﹝ 成都 ﹞士人家子弟,無貧富皆著蘆心布衣,紅勒帛狹如一指大,稍異此則共嘲笑,以為非士流也。”
(2). 宋 沉括 《夢溪筆談·人事一》:“士人 劉幾 累為國學第一人,驟為怪嶮之語,學者翕然效之,遂成風俗。 歐陽公 深惡之,會公主文,決意痛懲……有一舉人論曰:‘天地軋,萬物茁,聖人發。’公曰‘此必 劉幾 也’,戲續之曰:‘秀才剌,試官刷。’乃以大朱筆橫抹之,自首至尾,謂之紅勒帛,判‘大紕繆’字榜之,既而果 幾 也。”後因謂以朱筆塗抹文字為紅勒帛。
“紅勒帛”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需結合曆史文獻及典故綜合理解:
材質與用途
指用紅色絲帛制成的腰帶,常見于宋代士人階層的服飾。據宋人陸遊《老學庵筆記》記載,成都士族子弟無論貧富均穿着“蘆心布衣”,并佩戴“紅勒帛”,其寬度僅如一指,若形制不同則會遭嘲笑,以此區分身份。
社會象征
佩戴紅勒帛是當時士人階層的标志性裝束,具有身份區分的功能,若形制不合規範會被視為“非士流”。
典故起源
北宋歐陽修任主考官時,因厭惡考生劉幾文章中怪誕的文風,用朱筆将其文章從頭至尾橫抹,并批注“大纰缪”後張榜公示。這一行為被稱為“紅勒帛”。
後世用法
此後,“紅勒帛”被引申為用朱筆批改、删減文字的行為,尤其指對文章的大幅修改或否定性評判,成為科舉文化中的特殊術語。
需注意,部分資料中将“紅勒帛”解釋為“紅色絲織品與白色麻布”并比喻財富豐厚(如),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佐證,可能與原意存在混淆,建議以宋代典籍記載為準。
《紅勒帛》是一個中文詞彙,它的意思是指紅色和白色相間的絲綢。它是由“紅”、“勒”和“帛”三個字組成的。
《紅勒帛》的每個漢字都有自己的部首和筆畫。
1. “紅”字的部首是“纟”,它有6個筆畫。
2. “勒”字的部首是“力”,它有9個筆畫。
3. “帛”字的部首是“巾”,它有5個筆畫。
《紅勒帛》這個詞的來源并沒有确切的記載,但它通常用來形容華麗、豪華和富麗堂皇的絲綢面料。
《紅勒帛》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紅擽礡」。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有些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
1. “紅”字在古代寫作“紅”。
2. “勒”字在古代寫作“擽”。
3. “帛”字在古代寫作“礡”。
1. 她身穿一襲紅勒帛的禮服,顯得格外華麗。
2. 這幅畫中的女子披着一件紅勒帛的披肩,仿佛步入了宮廷。
與《紅勒帛》相關的詞語有:
1. 帛緞:指用絲綢制成的細薄紡織品。
2. 澤地紅:指一種亮紅色的絲綢面料。
3. 奢華:指豪華而過分的裝飾或生活方式。
與《紅勒帛》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絲綢:指用蠶繭的絲纖維織成的綢緞和絲織品。
2. 錦緞:指用絲織成的顔色斑斓、花紋繁複的綢緞。
3. 細膩:指纖細而光滑、柔軟、觸感好的質地。
與《紅勒帛》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1. 黑色:指最暗、最低和缺乏光線的顔色。
2. 針織:指用一組針将線編織成織品。
3. 粗糙:指質地不細緻,表面不光滑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