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刻;馬上。《官場現形記》第五一回:“有天聽了朋友一句玩話,便立時三刻逼我母親出去,一刻不能相容。”《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五回:“知縣一見,有了把握,立刻飭差去提和尚,立時三刻就要人。”
“立時三刻”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表示立刻、馬上,強調事情發生或動作執行的迅速性,帶有時間緊迫的意味。
該成語通過“三刻”(古代計時單位,約45分鐘)的誇張表達,強調動作的即時性,類似現代漢語中“分分鐘”“馬上”的用法。
如需更多例句或典故細節,可參考《官場現形記》等清代文學作品。
《立時三刻》是一種常用的成語,意思是立刻、即刻、馬上。
《立時三刻》的拆分部首是“立”、“時”和“刻”,共有10個筆畫。
《立時三刻》最早出現在明代張英的《五經正義》一書中。後來成為了一種常見的成語,用以形容事情馬上就要發生或者立即行動。
在繁體中文中,立時三刻的寫法為「立時三刻」。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立時三刻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在《康熙字典》中,立字的部首是“刀”,時字的部首是“日”。
1. 收到消息後,他立時三刻趕往現場。
2. 在她提出要親自前往的時候,他立時三刻表示反對。
即時、時刻、立刻、三刻鐘。
立刻、馬上、即刻、立即。
遲緩、拖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