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嘏辭的意思、嘏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嘏辭的解釋

(1).古代祭祀時,執事人(祝)為受祭者(屍)緻福于主人之辭。《儀禮·少牢饋食禮》“屍執以命祝” 漢 鄭玄 注:“命祝以嘏辭。” 賈公彥 疏:“謂命祝使出嘏辭以嘏於主人。” 明 徐師曾 《文體明辨·嘏辭》:“按嘏者,祝為屍緻福於主人之辭,《記》所謂‘嘏以慈告’者是也,辭見《儀禮》。”

(2).泛指祝福或祝壽之辭。 清 馮桂芬 《明徵士劉孝惠先生像題辭》:“乙酉七月,先生七十壽,同社及諸弟子所為嘏辭於後,并徵諸文士賦詩紀其事。” 舒群 《少年chén女》:“我忽然想起兒時的記憶,所謂‘一元複始’和‘天增歲月人增壽’的‘嘏辭’之類橫批和對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嘏辭是古代祭祀禮儀中特有的祝福文辭,專指祭祀者(祝官)向神靈祈求福佑,并将神靈賜福之言轉達給主祭者(通常是君主或族長)的儀式性祝禱文本。其核心含義體現在“受福”與“傳福”的雙重儀式功能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與固定表達形式。以下從詞典釋義、文化淵源及語言特征三方面詳述:

一、詞典釋義與字源

  1. “嘏”之本義

    “嘏”(讀音 gǔ,又音 jiǎ)在《說文解字》中釋為“大、遠”,引申為“福”。《爾雅·釋诂》明确以“嘏”為“福也”,如《詩經·魯頌·閟宮》中“天錫公純嘏”即指上天賜予大福。

  2. “辭”之指代

    “辭”指文辭、祝禱之言。“嘏辭”即傳達神賜福佑的正式文辭,是“祝嘏”儀式的核心環節。《禮記·禮運》載:“修其祝嘏,以降上神與其先祖”,鄭玄注:“祝,祝為主人飨神辭也;嘏,祝為屍緻福于主人之辭也。”

二、文化淵源與儀式功能

嘏辭源于周代祭祀制度,是“祝官”(司儀)代神靈向主祭者宣告福佑的固定程式:

三、語言特征與文體形式

  1. 固定套語結構:

    嘏辭多為四言韻文,句式工整,常用“錫爾純嘏”“永錫難老”等套語(見《詩經·小雅·賓之初筵》),形成程式化表達傳統。

  2. 内容主題統一:

    聚焦“五福”(壽、富、康甯、攸好德、考終命),如《尚書·洪範》所載,強調天命所賜的福祉。

  3. 後世演變:

    秦漢後儀式簡化,但“嘏”作為“祝頌福祿”的語義仍存于“祝嘏”“嘏告”等詞中,明清地方祭禮猶見其遺風。

四、現代價值與學術意義

嘏辭作為禮樂文化的活化石,是研究古代宗教、語言及社會形态的重要文本。王國維《觀堂集林》指出:“嘏辭之存,可窺三代禮制之實”,其固定格式亦為漢語儀式文體演變提供關鍵例證。


參考文獻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嘏”字條
  2. 《禮記·禮運》(中華書局點校本)
  3. 《儀禮·少牢饋食禮》(上海古籍出版社)
  4. 《尚書·洪範》(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
  5. 王國維《觀堂集林·釋樂次》(河北教育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嘏辭”是古代禮儀中的一種特定文辭,主要用于祭祀或祝福儀式中,傳達對接受者的福佑和吉祥祈願。以下是具體解析:

  1. 字義拆分

    • 嘏(gǔ或jiǎ):
      本義為“福”,常見于古代文獻中表示神靈賜予的福祉。例如《詩經》中的“天錫公純嘏”即指上天賜予大福。
    • 辭(cí):
      廣義指文辭、言辭,此處特指儀式中使用的正式祝禱語言(參考中對“辭”的引申義解釋)。
  2. 嘏辭的用途與形式

    • 主要用于祭祀、冠禮等莊重場合,由主祭者或司儀宣讀,内容多為祈求神靈、祖先賜福的語句。
    • 例如《儀禮·少牢饋食禮》中記載,祭祀結束後,主祭者會宣讀嘏辭,象征神靈已将福佑傳達給參與者。
  3. 與其他文辭的關聯

    • 不同于“彖辭”(解釋卦象吉兇的《周易》術語,參考),嘏辭更側重于宗教或禮儀實踐中的實際應用。
    • 其語言風格莊重典雅,多用對仗、典故,體現古代禮制的規範性。

由于現有搜索結果未直接涉及“嘏辭”,以上内容綜合了漢字本義及古代文獻的常見用法。如需更權威的考據,建議查閱《周禮》《儀禮》注疏或專業訓诂學著作。

别人正在浏覽...

保信八阕倉腐唱呻讒口铄金穿敝出藩觸物聰慧骢馬郞稻柴電政堵噎燔告發恲癈疾費心縛虎服具負能感悔高絃跟房搆敵孤惶姑妄言之漢旅紅巾軍呴呴後敍洹水夥房矯尾厲角驚乍乍近衛決不列秩例拘領禦李膺仙盧綸縷縷俛附末梢麅子剖散橋桁琦辭輕強輕直驅厲水正說天良鉥心刿目探本窮源通語退北瓦器無足重輕綫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