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嘏辭的意思、嘏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嘏辭的解釋

(1).古代祭祀時,執事人(祝)為受祭者(屍)緻福于主人之辭。《儀禮·少牢饋食禮》“屍執以命祝” 漢 鄭玄 注:“命祝以嘏辭。” 賈公彥 疏:“謂命祝使出嘏辭以嘏於主人。” 明 徐師曾 《文體明辨·嘏辭》:“按嘏者,祝為屍緻福於主人之辭,《記》所謂‘嘏以慈告’者是也,辭見《儀禮》。”

(2).泛指祝福或祝壽之辭。 清 馮桂芬 《明徵士劉孝惠先生像題辭》:“乙酉七月,先生七十壽,同社及諸弟子所為嘏辭於後,并徵諸文士賦詩紀其事。” 舒群 《少年chén女》:“我忽然想起兒時的記憶,所謂‘一元複始’和‘天增歲月人增壽’的‘嘏辭’之類橫批和對聯。”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嘏辭”是古代禮儀中的一種特定文辭,主要用于祭祀或祝福儀式中,傳達對接受者的福佑和吉祥祈願。以下是具體解析:

  1. 字義拆分

    • 嘏(gǔ或jiǎ):
      本義為“福”,常見于古代文獻中表示神靈賜予的福祉。例如《詩經》中的“天錫公純嘏”即指上天賜予大福。
    • 辭(cí):
      廣義指文辭、言辭,此處特指儀式中使用的正式祝禱語言(參考中對“辭”的引申義解釋)。
  2. 嘏辭的用途與形式

    • 主要用于祭祀、冠禮等莊重場合,由主祭者或司儀宣讀,内容多為祈求神靈、祖先賜福的語句。
    • 例如《儀禮·少牢饋食禮》中記載,祭祀結束後,主祭者會宣讀嘏辭,象征神靈已将福佑傳達給參與者。
  3. 與其他文辭的關聯

    • 不同于“彖辭”(解釋卦象吉兇的《周易》術語,參考),嘏辭更側重于宗教或禮儀實踐中的實際應用。
    • 其語言風格莊重典雅,多用對仗、典故,體現古代禮制的規範性。

由于現有搜索結果未直接涉及“嘏辭”,以上内容綜合了漢字本義及古代文獻的常見用法。如需更權威的考據,建議查閱《周禮》《儀禮》注疏或專業訓诂學著作。

網絡擴展解釋二

嘏辭:一個複雜且富有文化内涵的漢字

嘏辭是一個複雜且富有文化内涵的漢字,它在漢語中具有特殊的意義。

拆分部首和筆畫

嘏辭由“口”、“言”、“木”、“宀”、“巾”組成。其中,“口”是它的部首,表示嘴巴;“言”表示講話;“木”表示樹木;“宀”表示房屋;“巾”表示布帛。嘏辭的總筆畫數為20畫。

來源和繁體

嘏辭在古代的使用頻率較低,很少出現在現代的文字中。它的古代發音和意義已經被遺忘。在簡化字推行後,嘏辭并未被收錄,因此沒有對應的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嘏辭在古代寫作“困入囗言木巾”。字形上,可以看出嘏辭的意象,即一個嘴巴說話的人被困在房屋之中,被一塊布帛所覆蓋。

例句

雖然嘏辭不常見,但還是可以通過例句來理解其意義和用法:

1. 他以嘏辭宣告了對公衆的感謝之意。

2. 嘏辭是古代書法中一種罕見的用字。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由于嘏辭的少見和特殊性,很難與其他漢字組成詞語。近義詞和反義詞也無法找到對應的漢字,因為嘏辭本身不再使用于現代漢語中。

嘏辭是一個少見且富有文化内涵的漢字,它的特殊構造和古代的使用方式使得它在現代漢語中幾乎不再出現。然而,了解漢字的發展和變遷對于掌握漢語文化和曆史有着重要的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