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鼓鐘 ”。
亦作“ 鼓钟 ”。1.敲钟。《诗·小雅·鼓锺》:“鼓钟将将, 淮水 汤汤,忧心且伤。”
(2).鼓与钟。《淮南子·本经训》:“雷鸣之声,可以鼓钟写也。” 唐 鲍溶 《闻国家将行封禅聊抒臣情》诗:“山知槱柞新烟火,臣望簫韶旧鼓鐘。” 宋 苏轼 《大别方丈铭》:“我作铭诗,相其木鱼,与其鼓鐘。”
(3).山名。《山海经·中山经》:“东三百里,曰 鼓钟之山 , 帝臺 之所以觴百神也。” 郭璞 注:“举觴燕会,则於此山,因名为 鼓钟 也。”
(4).古代掌管鼓钟的官吏。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驳<实庵字说>》:“又请看《大克鼎》吧,所锡的不是有‘史,小臣,霝,龠,鼓钟’吗?霝就是灵,也就是巫。龠是籥师。鼓钟是司鼓钟的官。因为这三者都和史与小臣并列,故知必是同类。这是金文上以‘巫史吏职’为锡品的例子。”
“鼓钟”一词在汉语中有多重含义,需结合语境具体分析。以下是其详细解释及来源:
《诗经》篇名
指《诗经·小雅》中的诗篇《鼓钟》,全诗四章。根据传统注解(如《毛诗序》),此诗通过“鼓钟将将,淮水汤汤”等句,讽刺周幽王荒淫失德。
动作:敲钟
作为动词,指敲击钟的动作,如《诗经·小雅·鼓钟》中“鼓钟将将”即描述钟声铿锵。
乐器组合:鼓与钟
作为名词,指两种古代礼乐器——鼓和钟的组合,常用于祭祀或典礼。例如《淮南子·本经训》提到“雷鸣之声,可以鼓钟写也”,苏轼《大别方丈铭》中亦提及“与其鼓钟”。
山名
指《山海经·中山经》中的“鼓钟之山”,传为古代帝王宴请众神之地。
官职
古代掌管鼓钟的官吏,见于金文记载,与巫、史等职并列。
总结
“鼓钟”既可指具体事物(乐器、山名),也可表示动作或官职,需结合文本语境判断。其最经典的引用来自《诗经》,后人多以此典喻指礼乐教化或讽谏之思。建议参考《诗经》原文及《山海经》等典籍获取更完整信息。
鼓钟是一个多音多义的词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根据其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可以理解为两个不同的概念。
鼓钟(gǔ zhōng)多指古代的打击乐器,形状像钟,用来击打发出声音。
拆分部首和笔画:鼓(扌土)+ 钟(金)。
来源:鼓钟二字的出处相当广泛,最早见于《周礼·乐器》:“天子增乐,加钟鼓,以鼓饰乐。”
繁体字:鼓鐘。
古时候汉字写法:无明显的差异。
例句:王府前的宫廷乐队不停地敲打着鼓钟,奏出悠扬的旋律。
鼓钟(gǔ zhōng)作为一个成语有着不同的含义,常用来形容言辞动听,慷慨激昂的演讲或诗文。
拆分部首和笔画:鼓(扌土)+ 钟(金)。
来源:鼓钟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唐代韩愈的《进学解》:“议者以鼓钟之音则无遗音者为善。”
繁体字:鼓鐘(成语中的字形不常被改变)。
古时候汉字写法:古代的书法变体较多,有时会有细微的差异。
例句:那位代表发表了一次鼓钟般的演讲,激励了在场的所有人。
鼓棒、鼓手、钟摆、打鼓、乐鼓、鸣锣开道
击鼓、敲钟、鼓瑟、振奋人心、鼓动人心
无声、平静、沉默、静寂、无动于衷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