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當權者多方觀察民情,廣泛聽取意見。語本《書·舜典》:“明四目,達四聰”。 孔 傳:“廣視聽於四方,使天下無壅塞”。 唐 陸贽 《冬至大禮大赦制》:“夫明目達聰,務廣聞見。” 宋 李綱 《論淮西軍變劄子》:“ 堯 舜 之世,任賢勿貳,任欲專也;明目達聰,聽欲廣也。” 清 洪昇 《長生殿·獻飯》:“斟量,明目達聰,原是為君的理當察訪。”
“明目達聰”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曆史文獻中有所體現,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成語由“明目”和“達聰”兩部分組成:
整體含義為當權者應多方觀察民情、廣泛聽取意見,以消除信息阻塞,後也引申形容人見識深遠、頭腦聰慧。
通過綜合古典文獻和現代解釋,“明目達聰”既承載了古代政治智慧,也適用于形容個人的敏銳觀察力,體現了漢語成語的豐富内涵。
明目達聰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眼睛明亮,心智聰慧。這個成語含有贊美人們頭腦靈活、聰明機智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
《明目達聰》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日、目、達、耳,總共有15個筆畫。
來源:
《明目達聰》這個成語原本出自《群芳譜》一書。該書是清代學者吳之振所著的一本集古心得的書籍。
繁體:
《明目達聰》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這個成語的寫法也有一些變化。例如,《康熙字典》中記載的舊字形為「明門達聰」。
例句:
她是個明目達聰的年輕人,很快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
組詞:
明察是指眼光敏銳,能夠洞察事物本質。達觀是指心胸開闊,對待事物樂觀豁達。聰明是指頭腦靈活,智慧超群。這些詞語都與明目達聰有一定的聯繫。
近義詞:
聰穎,聰慧,機敏,智慧。
反義詞:
愚蠢,遲鈍,無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