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尾的意思、詞尾的詳細解釋
詞尾的解釋
[suffix] 構詞成分之一,加在詞的最後,表示某些附加意義或語法意義,如“躺着”的“着”、“同胞們”的們
詳細解釋
附加在詞的後面,表示詞形變化的詞素。如“站着”的“着”,“孩子們”的“們”。漢語語法著作中常用“詞尾”一名兼指後綴和詞尾。
詞語分解
- 詞的解釋 詞 (詞) í 語言裡最小的可以獨立運用的單位:詞彙。詞書。詞典。詞句。詞序。詞組。 言辭,話語,泛指寫詩作文:歌詞。演講詞。誓詞。詞章。詞律(文詞的聲律)。 中國一種詩體(起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
- 尾的解釋 尾 ě 鳥獸蟲魚等身體末端突出的部分:尾巴。尾鳍。鳥尾。 末端:排尾。船尾。尾聲。尾骨。尾燈。尾數。尾音。結尾。掃尾。虎頭蛇尾。 在後面跟:尾隨。尾追。 量詞,指魚:三尾魚。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頭
專業解析
詞尾是漢語詞彙學和語法學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具體指詞語末尾的語音或文字部分,具有區别詞義、改變詞性或構成新詞的功能。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的定義,詞尾屬于“構詞成分”,與詞根結合後能形成不同的詞彙形态。
從語言學角度分析,漢語詞尾可分為兩類:
- 構詞詞尾:如“子”“頭”“兒”等,通過附加在詞根後構成新詞(例:桌子、石頭、花兒),這類詞尾通常不獨立存在,需依附于詞根;
- 語法詞尾:如“了”“着”“過”等,附着在動詞後表示時态變化(例:吃了、看着、去過),其功能更側重語法意義的表達。
在曆史演變層面,《漢語詞源大辭典》指出,部分現代漢語詞尾源自古代漢語的實詞虛化過程。如“們”作為複數詞尾,可追溯至宋元時期由表“輩分”的實詞虛化而來。這種曆時演變特征使詞尾研究成為漢語史領域的重要課題。
需要注意的是,漢語作為分析型語言,詞尾與印歐語系的屈折詞尾存在本質差異。根據《漢語語法學》的論述,漢語詞尾不具備嚴格意義上的形态變化功能,其作用更多體現在詞彙擴展和語法标記層面。
網絡擴展解釋
詞尾是語言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指附加在詞語末尾的語法成分,主要用于改變詞的語法意義或形态,而不影響其核心詞彙意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與功能
-
定義
詞尾是詞語結構中的末尾部分,屬于構形語素,通常不改變詞的基本含義,而是通過附加形式表達語法功能。例如:
- 漢語中“孩子們”的“們”表示複數();
- 英語中“worked”的“-ed”表示過去時态()。
-
語法作用
詞尾主要用于以下場景:
- 時态與語态:如英語動詞“play→played”中的“-ed”;
- 數與格:如俄語名詞複數詞尾“-ы”或“-и”;
- 語氣與動态:如漢語“站着”的“着”表示持續狀态()。
二、詞尾與詞綴的區别
-
構詞 vs. 構形
- 詞綴(如後綴“-er”)用于構成新詞(如“teach→teacher”),屬于構詞語素;
- 詞尾僅改變詞的語法形式(如“worker→workers”中的“-s”),屬于構形語素()。
-
位置關系
詞尾通常位于詞的最末端,即使詞綴存在時也需置于其後。例如:
- 英語“happinesses”中,“-ness”是後綴,“-es”是詞尾()。
三、漢語中的詞尾特點
漢語的詞尾多用于表示語法意義,例如:
- 動态助詞:如“了”“着”“過”表示動作狀态();
- 複數标記:如“們”用于人稱代詞或指人名詞後(如“我們”“朋友們”)()。
四、跨語言對比
不同語言的詞尾系統差異顯著:
- 英語:詞尾較少,主要通過“-s”“-ed”等表示時态或數;
- 俄語:詞尾變化複雜,涉及性、數、格等(如“студент→студенты”表示複數);
- 日語:動詞詞尾變化體現時态與禮貌程度(如“食べる→食べました”)()。
五、學習與應用建議
- 語法分析:在語言學習中需注意詞尾的語法功能,避免與詞綴混淆;
- 語境理解:結合上下文判斷詞尾的實際作用,如“-ing”可能表示進行時或動名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語言的詞尾規則,可參考語言學教材或權威語法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百世師敝甲比較語言學鄙吝冰霜步檐采醴遲晖吃口觸興出滞淹村妻大古大梁斷黑反殺鈎逮搆禍佝愗盥饋鶴骖哄堂怳曶焦臭角鬭進究進口酒家峻重瞰視連索煉顔林池洛書捏怪濆礴撲克牌倩娘籤事七百窮燒祈死瑞聖三徙成國社會主義道德的示範者誠信風尚的引順美匡惡絲繭驷介竦震搪突搪揬特乃子田單田畝團礦望鹄台烏紗帽香猊弦鼗欣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