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赴調是古漢語詞彙,指古代官員遵照朝廷調令前往新任職地報到履職的行為,強調對職務調動的響應與執行。以下從詞典釋義、曆史背景及用例角度分述:
本義解析
“赴”意為“前往、奔赴”,“調”指“職務調動”。合指官吏接受調任指令後啟程赴任。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第9卷,第1283頁。
古代官制背景
在科舉與铨選制度下,官員需依吏部文書(如“告身”“敕牒”)至指定地點報到,逾期或違調将受懲處。
來源:元代徐元瑞《吏學指南·赴任》載:“赴調者,奉檄而之官。”國學大師網站
史書典例
《宋史·職官志》載:“諸州通判,滿秩赴調,吏部铨試方得再任。”體現考核與調任程式。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宋史》卷167,第3965頁。
行為特征
含“奉命”“時效性”兩層含義,如《唐六典》要求“得調者,限一月赴任”,違者免職。
來源:[唐]李林甫《唐六典·吏部》卷二,廣雅書局刻本。
該詞隨古代職官制度消失而罕用,今僅存于曆史文獻研究或仿古語境中,無現代常用義。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未收錄此詞條,商務印書館,2016年。
權威性說明:本文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等專業辭書,佐以《宋史》《唐六典》等原始史料,并參考古代行政法典章制度研究,确保考據嚴謹性。
“赴調”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釋義
指官員前往吏部聽候職務遷調。這一過程涉及官員的職位變動或升遷,需按吏部規定的時間和地點報到。
2. 讀音與注音
3. 曆史背景與文獻出處
4. 相關擴展
“調”在此處讀作“diào”,指職務調動。古代官員需定期赴吏部接受考核與調配,這一制度體現了中央對地方官員的集中管理。
5. 現代關聯
如今“赴調”一詞已不常用,但在研究古代官制或閱讀曆史文獻時仍可能遇到,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具體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金史》《二刻拍案驚奇》原文或相關曆史研究資料。
寶石頂巴山八韻詩步負倉廥側陋常寵超隽稱谀赤力力赤菽楚老粗滞打談東魯獨明反身自問廢絶附緻根生狗彘不食賀燕活東活脫截搭題階蓂記裡鼓車精妙絕倫今年絶脰苦難連光離魂倩女鹿鼎記梅和柳母機膩旗排印樸椽迫屑鋪列青史流芳渠堨覰問容質删抹世霸石桂識職疏罔頌謡谇呓痛嫉亡國萬馬齊喑晚飧猥薄偉略枭笑小衣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