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虎背靠山曲。《孟子·盡心下》:“有衆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 趙岐 注:“攖,迫也。虎依陬而怒,無敢迫近者也。”後以喻人憑險頑抗。 沉昌眉 《和弟》:“北軍豺當道,南軍虎負嵎。”
“虎負嵎”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及背景如下:
一、基本含義
字面指老虎背靠山坳(嵎:山勢彎曲險要處),占據有利地形,使追逐者不敢靠近。比喻人憑借險要地勢頑抗,或形容英雄割據一方。
二、出處與注解
源自《孟子·盡心下》:“有衆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撄。”東漢學者趙岐注解:“撄,迫也。虎依陬(山角)而怒,無敢迫近者也。”。此處以虎的處境隱喻憑險據守的狀态。
三、延伸用法
四、現代釋義
現可泛指向憑借某種優勢(如資源、地位等)頑固抵抗或固守立場的行為,含一定貶義色彩。
《虎負嵎》(hǔ fù yōng)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猛虎孤零零地栖息在山洞中,形勢孤立。
《虎負嵎》的拆分部首是虍貝山,共有12個筆畫。
《虎負嵎》出自《孟子·萬章下》:“世之壯士,不簡以死,不生于險,不奪于虎,不焚于嵎。如是,則虎猶豹也,人猶豨也。”
《虎負嵎》的繁體字為「虎負嵎」。
古代漢字書寫中,《虎負嵎》的"負"字有時候會寫成"負","嵎"字有時候會寫成"鳥+發"的形狀。
他在這個陌生的城市中如同《虎負嵎》一般,感到孤立無援。
- 虎狼之勢 (hǔ láng zhī shì): 形容勢力龐大、兇猛惡劣。 - 孤立無援 (gū lì wú yuán): 形容一個人或一方無法得到幫助或支持。
- 孤軍奮戰 (gū jūn fèn zhàn) - 雄圖壯志 (xióng tú zhuàng zhì)
- 衆志成城 (zhòng zhì chéng chéng) - 齊心協力 (qí xīn xié l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