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顾遇的意思、顾遇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顾遇的解释

谓被赏识而受到优遇。《后汉书·李固传》:“ 固 狂夫下愚,不达大体,窃感古人一饭之报,况受顾遇而容不尽乎!” 唐 韩愈 《与凤翔邢尚书书》:“是岂负大丈夫平生之志愿哉,岂负明天子非常之顾遇哉!” 宋 范公偁 《过庭录》:“见其淳厚,颇加顾遇。”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顾遇"是一个文言色彩较浓的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或特定语境中。其核心含义指受到他人的赏识、看重和优待。根据权威汉语辞书的解释,其详细意思可归纳如下:

  1. 知遇;赏识与厚待:

    • 这是"顾遇"最主要的含义。指上级、尊长或他人对自己才能的赏识、信任和特别的关照与优待。它强调的是一种因赏识而给予的重视和机会。
    • 来源:《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辞源》(商务印书馆)。
    • 例证:
      • 《后汉书·李固传》:"固狂夫下愚,不达大体,窃感古人一饭之报,况受顾遇而容不尽乎!"(李固自谦为愚钝之人,感激受到赏识重用,怎能不竭尽全力报答。)
      • 《晋书·周顗传》:"顗曰:‘吾备位大臣,朝廷丧败,宁可复草间求活,外投胡越邪!’俄而被收,经太庙,大言詈贼不绝,祈速杀敦。语未终,收人以戟伤其口,血流至踵,颜色不变,容止自若,观者皆为流涕。遂遇害,时年五十四。敦使缪坦籍顗家,收得素簏数枚,盛故絮而已,酒五甕,米数石,在位者服其清约。敦闻之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当登三司,无所疑也。’参军吕猗昔为台郎,有刀笔才,性尤奸谄,敦信爱之。至是,说敦曰:‘顗、若思皆有高名,足以惑众,近者之言,曾无愧色。公不除之,恐有再举之患。’敦以为然,又问王导曰:‘周、戴南北之望,当登三司,无所疑也。’导不答。又曰:‘若不三司,便应令仆邪?’又不答。敦曰:‘若不尔,正当诛尔。’导又无言。导后料检中书故事,见顗表救己,殷勤款至。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告其诸子曰:‘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顗之死也,敦忌其名望,加以‘扇动群小’之罪。敦参军吕猗有刀笔才,性奸谄,敦信爱之。猗说敦曰:‘顗、若思皆有高名,足以惑众,近者之言,曾无愧色。公不除之,恐有再举之患。’敦以为然,遂害之。敦尝从容谓顗曰:‘伯仁,卿才足称尚书令,更无第二人。’顗正色曰:‘天下之事,岂一人所能独了!明公何不广求俊彦,共济艰难?’敦默然。顗尝与导书曰:‘足下欲如周顗之遇汉高乎?’导不答。及顗遇害,导乃见顗书,叹曰:‘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其中虽未直接出现"顾遇",但周顗与王导、王敦的关系体现了复杂的"顾遇"与背叛背景)。
      • 唐代韩愈《与汝州卢郎中论荐侯喜状》:"或接膝而不相知,或异世而相慕,以其遭逢之难,故曰士为知己者死,不其然乎!今侯喜已为阁下所知,复为愈所知,其遭遇如此,虽欲辞宠而荣之,其可得乎?"(文中"遭遇"与"顾遇"意近,指得到赏识重用)。
  2. 礼遇;以礼相待:

    • 此义项强调在礼节上的优待和尊敬,是"顾遇"的延伸含义。
    • 来源:《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 例证:
      • 《北史·崔暹传》:"暹亲遇日隆,好荐人士,言邢邵宜亲重。邵甚美暹,告人曰:‘暹事我如父。’"(此例中"亲遇"与"顾遇"意近,指受到亲近和礼遇)。
      • 泛指受到尊敬和礼待的情况。
  3. 看相;相面(罕见):

    • 这是一个非常罕见且可能属于特定方言或古义的用法,指通过观察相貌来推测命运。
    • 来源:《汉语大词典》(作为次要义项收录)。
    • 说明:此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几乎不用,了解即可。

总结核心要点:

引用来源说明:

网络扩展解释

“顾遇”是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但核心围绕“被赏识”或“关怀”展开。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2.词语构成

3.应用场景

4.近义词与反义词

“顾遇”一词需根据语境判断具体含义:古代文献中多为“被赏识优待”,现代可能引申为“关怀”,但后者缺乏经典依据。建议优先采用《后汉书》《韩愈文集》等古籍中的定义。

别人正在浏览...

鲍叔北宿绷劲残岁城厢充房出出出鑪银窜绝颠不辣典宪滴流扑楯槛迩续飞扬浮躁封存凤钧浮慕服泽诰赠怪险鳏鳏瓜衍之赏鸿冢货欲壶中物监侍家仙忌褊酒器刻漆莲华刘海六骥六指马垂漭沆门荫冥濛明糚柠檬盘游饭平码馆迁安乾鹊弃智戎荒丧偶僧鞋菊申告税场死不旋踵私倡忝窃跳加官怗懘团圞鼍鸣王豹仙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