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已有之的意思、古已有之的詳細解釋
古已有之的解釋
古時候就已經存在了。
詞語分解
- 古的解釋 古 ǔ 時代久遠的,過去的,與“今”相對:古代。古稀(人七十歲的代稱,源于杜甫《曲江》“人生七十古來稀”)。古典。古風。古訓。古道(a.指古代的道理;b.古樸;c.古老的道路)。 古體詩的簡稱:五古(
- 之的解釋 之 ī 助詞,表示領有、連屬關系:赤子之心。 助詞,表示修飾關系:緩兵之計。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用在主謂結構之間,使成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代詞,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閑視之。
專業解析
"古已有之"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指某種事物、現象或道理在很早的古代就已經存在了,并非現代才出現的新鮮事物。它強調了事物的曆史淵源和延續性。
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
字義拆解與詞典釋義:
- 古: 指古代、過去久遠的時代。《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對“古”的解釋包含“古代(跟‘今’相對)”之義。
- 已: 副詞,表示動作、變化完成或達到某種程度,相當于“已經”。《現代漢語詞典》解釋“已”為“已經”。
- 有: 動詞,表示存在、領有或發生。《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有”包含“表示存在”的義項。
- 之: 代詞,指代前文提及或語境中明确的事物、現象或道理。《現代漢語詞典》解釋“之”有“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賓語)”的用法。
- 合義: 綜合以上,“古已有之”直譯為“在古代就已經有了它(指代的對象)”,意譯為“自古以來就存在”。
-
成語結構與語法特征:
- 這是一個主謂結構的短語。“古”是時間主語,“已有之”是謂語部分,其中“已”是狀語修飾動詞“有”,“之”是賓語。
- 其語法功能常在句中作謂語或定語,用于陳述或修飾某事物的曆史屬性。例如:“這種做法并非創新,實乃古已有之。”(作謂語);“這是一個古已有之的傳統。”(作定語)。
-
出處與權威引用:
- 該成語的現代廣泛使用,常被認為與魯迅先生的作品有關。魯迅在《且介亭雜文》序言中寫道:“‘古已有之’,‘于今為烈’…” 。他用此語諷刺某些現象并非新創,而是古時就有,如今變本加厲了。魯迅的引用極大地推廣和固化了這個成語的現代用法。
- 表達類似“古已有之”含義的說法,在古代文獻中确實能找到源頭。例如:
- 《詩經·大雅·蕩》:“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 雖非直接表述,但體現了以古為鑒的思想,暗含古時已有可借鑒之事。
- 《左傳·昭公元年》:“君子曰:‘弗知實難。’知而弗從,禍莫大焉。古也有志:‘民之所欲,天必從之。’” 這裡的“古也有志”(古時候就有這樣的記載)在語義上非常接近“古已有之”。
-
近義詞辨析:
- 由來已久: 強調從發生到現在經過了很長的時間,與“古已有之”意思非常接近,常可互換。但“由來已久”的時間起點未必一定追溯到“古代”,可能指較近的過去開始并持續。
- 源遠流長: 側重強調源頭古老,流傳久遠,常形容傳統、曆史、文化等。其描述對象通常具有連續發展的脈絡。
- 自古有之: 幾乎等同于“古已有之”,語義重複度高。
“古已有之”是一個結構清晰、含義明确的成語,意指某種事物或現象在很早的古代就已經存在。它通過“古”(時間)、“已”(狀态)、“有”(存在)、“之”(指代)四個字的精準組合,凝練地表達了事物具有悠久曆史的核心概念。其現代通行雖受魯迅影響,但表達類似思想的說法在中國古代典籍中确有淵源。
網絡擴展解釋
“古已有之”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指某種事物、現象或觀念在古代就已經存在,并非現代新出現的。例如:“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古已有之”。
出處背景
- 語言形成
該詞并非出自某一特定古籍,而是由古漢語常用詞彙組合形成的固定短語。
- 關聯文獻
《論語·述而》中“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表述,體現了對古代事物的尊崇,與“古已有之”的涵義相通。
用法與結構
- 語法功能:作賓語、定語或分句,多用于描述現象或事物的曆史延續性(如“這種現象古已有之”)。
- 結構形式:複句式成語,四字結構,讀音為gǔ yǐ yǒu zhī。
例句與引用
- 魯迅在《且介亭雜文》序言中提到:“‘雜文’也不是現在的新貨色,是‘古已有之’的。”
- 馮玉祥《我的生活》第三十章:“他們說我們賄選,這是古已有之的。”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源遠流長(強調曆史延續性)。
- 反義詞:空前絕後(強調獨特性與無延續性)。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出處考證,可參考相關古籍或權威詞典(如《漢語成語大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班期扒頭背戾貝葉篇奔水褊局秉執産舍黜斥刁鬥旗杆滴溜打拉兜擊琺琅法套飛旋豐衣足食分茅嶺光陰官憲花圈扈駕見死不救焦悶假小子借一扃絹镌錯桔桀空耗款徐窺覰狼土六瘼流夷龍圖老子緑绨扪搎迷愚朋錫飄渺千村萬落奇逸七隩權制三小戲上種食囊拾纂首虜雙邊術略死力攤商銅鞮王友誣伏武威舞羽仙童下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