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古已有之的意思、古已有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古已有之的解释

古时候就已经存在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古已有之"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是指某种事物、现象或道理在很早的古代就已经存在了,并非现代才出现的新鲜事物。它强调了事物的历史渊源和延续性。

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1. 字义拆解与词典释义:

    • 古: 指古代、过去久远的时代。《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古”的解释包含“古代(跟‘今’相对)”之义。
    • 已: 副词,表示动作、变化完成或达到某种程度,相当于“已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已”为“已经”。
    • 有: 动词,表示存在、领有或发生。《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有”包含“表示存在”的义项。
    • 之: 代词,指代前文提及或语境中明确的事物、现象或道理。《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之”有“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的用法。
    • 合义: 综合以上,“古已有之”直译为“在古代就已经有了它(指代的对象)”,意译为“自古以来就存在”。
  2. 成语结构与语法特征:

    • 这是一个主谓结构的短语。“古”是时间主语,“已有之”是谓语部分,其中“已”是状语修饰动词“有”,“之”是宾语。
    • 其语法功能常在句中作谓语或定语,用于陈述或修饰某事物的历史属性。例如:“这种做法并非创新,实乃古已有之。”(作谓语);“这是一个古已有之的传统。”(作定语)。
  3. 出处与权威引用:

    • 该成语的现代广泛使用,常被认为与鲁迅先生的作品有关。鲁迅在《且介亭杂文》序言中写道:“‘古已有之’,‘于今为烈’…” 。他用此语讽刺某些现象并非新创,而是古时就有,如今变本加厉了。鲁迅的引用极大地推广和固化了这个成语的现代用法。
    • 表达类似“古已有之”含义的说法,在古代文献中确实能找到源头。例如:
      • 《诗经·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虽非直接表述,但体现了以古为鉴的思想,暗含古时已有可借鉴之事。
      • 《左传·昭公元年》:“君子曰:‘弗知实难。’知而弗从,祸莫大焉。古也有志:‘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这里的“古也有志”(古时候就有这样的记载)在语义上非常接近“古已有之”。
  4. 近义词辨析:

    • 由来已久: 强调从发生到现在经过了很长的时间,与“古已有之”意思非常接近,常可互换。但“由来已久”的时间起点未必一定追溯到“古代”,可能指较近的过去开始并持续。
    • 源远流长: 侧重强调源头古老,流传久远,常形容传统、历史、文化等。其描述对象通常具有连续发展的脉络。
    • 自古有之: 几乎等同于“古已有之”,语义重复度高。

“古已有之”是一个结构清晰、含义明确的成语,意指某种事物或现象在很早的古代就已经存在。它通过“古”(时间)、“已”(状态)、“有”(存在)、“之”(指代)四个字的精准组合,凝练地表达了事物具有悠久历史的核心概念。其现代通行虽受鲁迅影响,但表达类似思想的说法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确有渊源。

网络扩展解释

“古已有之”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核心含义

指某种事物、现象或观念在古代就已经存在,并非现代新出现的。例如:“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古已有之”。


出处背景

  1. 语言形成
    该词并非出自某一特定古籍,而是由古汉语常用词汇组合形成的固定短语。
  2. 关联文献
    《论语·述而》中“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表述,体现了对古代事物的尊崇,与“古已有之”的涵义相通。

用法与结构


例句与引用

  1.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序言中提到:“‘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
  2. 冯玉祥《我的生活》第三十章:“他们说我们贿选,这是古已有之的。”

近义词与反义词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出处考证,可参考相关古籍或权威词典(如《汉语成语大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保境弁冕闭路采石矶长忧丑名丑气蹙鼻得鱼忘筌雕鸷顶换顶门火对姻黩冒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独用封畛分行甘鸩狗跳墙归狱禾担化为灰烬贾民缄闭蹇咢即便空调机拉齿略绰口驴鸣犬吠苗嗣南岭捏酸盘虵慓慓牵牛下井弃笔清集热络三加骚垒色飞山背圣辉试牍师匠鼠啮肠疏迤桃水陶铄通天彻地亡羊补牢帷帽无庸置疑祥烟陷围销镕小赦泻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