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窮人所住的地方。《淮南子·修務訓》:“今使人生於辟陋之國,長於窮櫩漏室之下……獨守專室而不出門,使其性雖不愚,然其知者必寡矣。” 清 吳敏樹 《寬樂廬記》:“窮櫩卑宇之士,常悵然自恨不得如其志。”
“窮櫩”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理解:
“窮櫩”指窮人所住的簡陋房屋,常與“漏室”連用,形容居住環境破敗、條件惡劣。例如《淮南子·修務訓》提到:“長于窮櫩漏室之下”,描述人在貧苦環境中成長,見識受限的狀态。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典籍《淮南子》,後世如清代吳敏樹《寬樂廬記》也有引用,多用于古文或書面語,現代漢語中已罕見使用。
若需進一步了解“窮”的引申含義(如“窮盡”“極端”)或相關成語(如“圖窮匕見”),可參考古代文獻或權威詞典。
窮櫩(qióng jūn)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形容人的相貌憔悴、衰老,神情憔悴的樣子。
窮櫩的拆分部首是木(mù)和林(lín),而它的總筆畫數為17畫。
窮櫩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至古代文獻《史記·性别》。在這個文獻中,窮櫩形容的是貌衰相貌憔悴的虞姬。
窮櫩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都是「窮櫬」。
在古時候,窮櫩的漢字寫法有一些不同。例如,《康熙字典》中的古代字形為「窮葙」。這種古代字形相對于現代的窮櫩來說,筆畫更加繁瑣、結構更為複雜。
以下是窮櫩的使用例句:
1. 他多年的困苦日子讓他變得窮櫩、憔悴不堪。
2. 窮櫩的面容顯示出了歲月的痕迹。
與窮櫩相關的組詞有:窮困潦倒、憔悴不堪。
近義詞有:憔悴、衰老、面黧、顔衰。
反義詞有:魁梧、英俊、神采飛揚、容光煥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