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桡的意思、回桡的詳細解釋
回桡的解釋
猶回撓。《後漢書·杜喬傳》:“先是 李固 見廢,内外喪氣,羣臣側足而立,唯 喬 正色無所回橈。”《新唐書·劉洎傳》:“左丞 戴胄 、右丞 魏徵 應事彈舉,無所回橈,百司震肅不敢懈。”
亦作“廻橈”。掉轉船頭,改變航向。桡,船槳。 北齊 蕭悫 《奉和濟黃河應教詩》:“廻橈避近磧,放舳下前洲。”
詞語分解
- 回的解釋 回 (③迴) í 還,走向原來的地方:回家。 掉轉:回首(回頭看)。回顧。回眸。回暧。妙手回春。 曲折,環繞,旋轉:回旋。回腸。回廊(曲折回環的走廊)。 答複,答報:回信。回話。回絕。 量詞,指事件的
- 桡的解釋 桡 (橈) á 〔桡骨〕前臂靠大指一側的骨頭。 槳,楫。 桡 (橈) á 古同“撓”,削弱。 古同“撓”,打擾。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回桡”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回桡”讀作huí ráo,核心含義為“猶回撓”(即曲折、退縮或改變方向)。該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層延伸含義:
- 抽象意義:指态度或行為上的不屈服、不退縮,常見于曆史文獻描述人物剛正不阿的品格。
- 具體意義:指船隻掉轉方向,避開障礙物或調整航向,如北齊蕭悫詩句“廻桡避近磧”即描述行船場景。
二、曆史文獻用例
- 《後漢書·杜喬傳》
記載杜喬在政治壓力下“正色無所回桡”,形容其堅持原則、不妥協的态度。
- 《新唐書·劉洎傳》
描述劉洎與同僚“應事彈舉,無所回桡”,強調其執法嚴明、毫不偏私的作風。
三、字形與詞源
- “回”:本義為環繞、返回,引申為改變方向或答複(如“回頭”“回信”)。
- “桡”:作名詞指船槳(如“桡骨”),作動詞通“撓”,表彎曲或削弱。
二者組合後,既保留具體動作(劃船轉向),又衍生出抽象含義(不屈服)。
四、近義詞與關聯詞
- 近義詞:回撓、廻桡(異體寫法)、折返、調頭。
- 反義詞:直行、堅持(需結合語境區分褒貶)。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詩句背景,可參考《後漢書》《新唐書》等文獻,或查閱漢語詞典中的詳細引證。
網絡擴展解釋二
回桡的意思
《回桡》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往回劃槳,即劃船時往相反的方向劃槳。
拆分部首和筆畫
《回桡》的拆分部首為“⺧”(木字旁)和“桀”(木字頭),總共有18畫。
來源
《回桡》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航海文化。在船隻行駛過程中,需要根據需要改變船的行進方向,此時船工會使用槳往相反的方向劃動,使船逆向行駛,因此形成了“回桡”的概念。
繁體
《回桡》的繁體字為《迴槳》。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槳部通常寫為“⺧”(木字旁)加上桀字頭,“桡”則用作部首,用以表示劃船的意思。
例句
1. 漁夫熟練地回桡,将小船穩穩地靠岸。
2. 風浪太大,船長命令水手立即回桡,避免船隻遭受損害。
組詞
回航、回旋、回轉
近義詞
劃槳、回劃、劃返
反義詞
順桡、直行、前進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