黜名的意思、黜名的詳細解釋
黜名的解釋
猶除名。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馬介甫》:“學使案臨,以劣行黜名。”
詞語分解
- 黜的解釋 黜 ù 降職或罷免:罷黜。廢黜。貶黜。黜退。黜斥。黜免。黜逐。黜陟。 筆畫數:; 部首:黑; 筆順編號:
- 名的解釋 名 í 人或事物的稱謂:名字。名氏。名姓。名義。名分(坣 )。名堂。名落孫山。名存實亡。 起名字:“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做某事時用來作依據的稱號:這些人以“辦學”為名,行騙錢之實。 叫出,說出
網絡擴展解釋
“黜名”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總結如下:
一、基本解釋
黜名意為“除名”,特指通過官方或權威途徑取消某人的名籍或資格,常用于古代文獻中。
- 黜:本義為降職、罷免,引申為廢除、剝奪(如“黜陟幽明”指罷免昏庸者、提拔賢能者)。
- 名:此處指名籍或身份,例如官員名冊、學籍等。
二、典型用例
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馬介甫》中記載:“學使案臨,以劣行黜名”,意為因品行惡劣被學政官員從學籍中除名。這反映了古代對道德行為的嚴格規範。
三、相關延伸
- 近義詞:除名、革除、罷黜。
- 反義詞:擢升、錄用、題名。
- 文化背景:古代科舉制度下,“黜名”多用于描述考生因舞弊或德行問題被取消資格,強調社會對個人操守的重視。
四、權威性說明
綜合多個來源(包括漢典等古籍詞典),該詞的解釋一緻,未出現歧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聊齋志異》原文及相關曆史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黜名(chù míng)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意思是剝奪(chù)姓氏(míng)或排斥(chù)名字的使用。這個詞的部首是“田”并且有總計13個筆畫。它源自古時代的行政制度中,對于有罪行的人剝奪其姓氏或名字的使用權。它的繁體字為「黜名」。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黜名」這個詞的寫法也有所不同。一種常見的古代寫法是「黍」加上「每」,而拆分部首則是「禾」和「兒」。這種寫法在較早的漢字字典中也有所記載。
以下是一些關于「黜名」的例句:
1. 誰敢黜名?(shuí gǎn chù míng?)- Who dares to take away one's name?
2. 因為他的罪行,他被黜名了。(yīn wèi tā de zuì xíng, tā bèi chù míng le.)- Because of his crimes, he was stripped of his name.
一些與「黜名」相關的組詞包括:剝奪、罷免、奪去、取消。近義詞可以是沒有、剝奪、逐出。而反義詞可能是保留、承認、接納。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