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契合。 三國 魏 曹植 《玄暢賦》:“上同契於 稷卨 ,降合穎於 伊 望 。”《晉書·宣帝紀》:“豈非忠誠協符,千載同契,俾乂邦家,以永厥休邪!” 宋 秦觀 《王樸論》:“彼民與此民之心同,是與天意同契。”
(2).猶同志;同心。 晉 陸機 《贈顧令文為宜春令》之四:“比志同契,惟予與子。”《太平廣記》卷三六○引 南朝 宋 劉義慶 《幽明錄·丁譁》:“繾綣覯良宵,千載結同契。”
“同契”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解析:
契合:指思想、觀念或行動上高度一緻,相互吻合。
例:三國魏曹植《玄暢賦》中“上同契於稷卨”,強調理念的契合;現代例句“一句承諾如同契約般有效”,則引申為精神或規則的統一。
同志/同心:表示人與人之間志向相同、情感相通。
例:晉代陸機詩句“比志同契,惟予與子”,描述志同道合的情誼。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用例或現代造句,可參考來源網頁(如、2、4、5)。
同契是一個漢字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口”和“纟”,共有11個筆畫組成。
同契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漢字演變過程。它的繁體字形為「同」+「繁體的契字形」。
在古時候,同契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由于缺乏相關文獻資料,現在無法确定具體的古代寫法。
以下是一些使用同契的例句:
1. 他們之間建立了一種深厚的心靈契合,成為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2. 他和公司的使命感産生了真正的同契,因此投入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使用同契作為部分的詞語:
1. 契合:指事物之間的吻合、合適。
2. 心靈契合:指人與人之間思想感受的一緻,情感相通。
同契的近義詞為“契合”,反義詞為“不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