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滂沛 ”。1.水流廣大貌。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僧伽羅國》:“月将回照,水即懸流,滂霈崖嶺,臨注谿壑。” 唐 柳宗元 《及大會議國子祭酒韓洄請曆數近日征應祥瑞故又改其文如後表》:“氣潛通而交感以和,澤旋流而滂霈思遠。”
(2).雨大貌。《藝文類聚》卷二引 晉 潘尼 《苦雨賦》:“始蒙瀎而徐墜,終滂霈而難禁。”
(3).喻恩澤廣大。 三國 魏 曹植 《改封陳王謝恩章》:“臣既弊陋,守國無効,自分削黜,以彰衆誡。不意天恩滂霈,潤澤橫流,猥蒙加封。”
“滂霈”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pāng pèi,其含義豐富,主要可從以下方面解釋:
同“滂沛”
該詞與“滂沛”意義相通,多用于形容水流、雨勢或氣勢的盛大。
具體含義
自然現象
比喻恩澤
“滂霈”既可描述自然界的磅礴景象(如暴雨、洪流),也可用于抽象層面的恩惠或氣勢,常見于古典文學和詩詞中,具有生動的意象感。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用例,可參考《藝文類聚》《柳宗元文集》等文獻。
《滂霈》是一個漢字詞語,字面意思是指雨點密集而猛烈的情況。通常用來形容雨下得非常大、非常猛烈。
《滂霈》由兩個部首組成:
1.滂:音旁,由水(氵)和迸組成,共13畫。
2.霈:由雨(雨)和貝組成,共16畫。
《滂霈》的最早出現可以追溯到《易經·乾卦》:“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鹹陽滂沲,天之秀也。”其中,“滂沲”即指雨勢猛烈澎湃之意。後來,這一短語逐漸演化為獨立的詞彙,形成了如今的《滂霈》。
《滂霈》的繁體寫法為「滂霈」。
在古代,滂霈的寫法有時會略有不同,例如:滂霈也可以寫作「滿霈」。
1. 雷雨過後,天空下起了滂霈的大雨。
2. 暴雨滂霈,街道上的行人都紛紛紛紛找避雨的地方。
1. 雷霆滂霈
2. 滂沱大雨
3. 滂湃激情
1. 豪大雨
2. 暴雨傾盆
1. 陽光普照
2. 無雨無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