珪符的意思、珪符的詳細解釋
珪符的解釋
封官爵的信符。《文選·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之三》:“頃深汰珪符,妙簡銅墨。” 李善 注引《周禮》:“上公之禮執桓珪,諸侯之禮執信珪,諸伯執躬珪。”
詞語分解
- 珪的解釋 珪 ī 同“圭”①。 筆畫數:; 部首:王; 筆順編號:
- 符的解釋 符 ú 古代朝廷傳達命令或征調兵将用的憑證:虎符。符信。符節。 代表事物的标記、記號:符號。音符。 相合:符合。言行相符。 道士畫的驅使鬼神的圖形或線條:符咒。護身符。 古代稱祥瑞的征兆:符瑞。符應(
專業解析
珪符是古代中國重要的禮制信物,由“珪”與“符”兩部分組成,象征權力、身份與契約的憑信。其具體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單字釋義
-
珪(圭)
指上尖下方的玉制禮器,為古代帝王、諸侯舉行典禮時手持的信物。《說文解字》載:“圭,瑞玉也,上圜下方。” 其形制象征天地秩序,代表統治者的權威與天命所授,常見于分封、朝聘等儀式。
-
符
原指剖分為二的憑證,雙方各執一半以驗真僞。《周禮·地官》注:“符節者,如今宮中諸官诏符也。” 後泛指印信、兵符等信物,用于調兵、傳令或締結盟約,強調契約的不可違逆性。
二、合成詞本義
珪符即圭與符的合稱,特指象征王權與官職的玉質信物。其核心含義包括:
- 權力象征:帝王以珪符冊封諸侯,如玉圭代表封地統治權,虎符象征兵權調遣。
- 身份憑證:官員持珪符證明其職位,如《漢書》載“金玺紫绶,以珪符為信”。
- 契約憑據:用于盟誓、條約的締結,雙方執符為證,如戰國時期的“符契”制度。
三、引申與文化意義
珪符在傳統文化中衍生出雙重寓意:
- 誠信守諾:因符需兩半相合方有效,故引申為“符信”,強調言行一緻。《禮記》言:“符節合驗,信之至也。”
- 天命所歸:珪作為祭天禮器,暗含“君權神授”思想,如《詩經》中“錫爾介圭,以作爾寶”,喻指天賜正統。
權威參考文獻
-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 鄭玄注《周禮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
- 孫希旦《禮記集解》,中華書局。
- 《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本。
網絡擴展解釋
“珪符”是古代用于封授官爵的信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 珪符(拼音:guī fú,注音:ㄍㄨㄟ ㄈㄨˊ)指代封官爵時使用的信符,象征權力與身份。其名稱來源于“珪”(玉制禮器)與“符”(憑證)的結合,體現了古代以玉器為權力象征的傳統。
二、曆史背景與文獻依據
- 《周禮》記載:不同等級的官員持有不同形制的珪符。例如:
- 上公執“桓珪”;
- 諸侯執“信珪”;
- 諸伯執“躬珪”。
- 《文選》引用:南朝王融在《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中提到“深汰珪符,妙簡銅墨”,表明珪符與官員選拔制度密切相關。
三、功能與意義
珪符不僅是身份憑證,還承載禮制規範,通過玉器的形制差異區分等級,強化中央集權。其使用體現了古代“以玉明德”的政治理念。
四、補充說明
“符”在廣義上可指兵符、标記等,但“珪符”特指與官爵相關的信物。該詞現代已不常用,多見于研究古代職官制度的文獻中。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周禮》《文選》原文或漢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白鹽别夢鄙旅不知去向才方朝衫朝市人嗔诃持螯把酒刺頭打裡打外耳孔呃吓匪妓分痛甘爽歸馬放牛涵亮豪傑并起混號貨郎兒火燭胡志明市鴐鵝見好家醞寂昧近光鏡子禁近語禁居金聖人疾痛勌勤鈞等峻酷開置康莊境窾木阆阙龍牙草録紀露門螺亭馬蔺子慕效内峻外和僻執戗風屈光度人謀乳粥埽星鳝更社戲束帛宿營銅像銜刀消瘠西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