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鴐鵞 ”。野鵝。《漢書·司馬相如傳上》:“弋白鵠,連鴐鵞,雙鶬下,玄鶴加。” 顔師古 注:“鴐鵞,野鵞也。”《宋史·五行志二下》:“ 政和 後,禁苑多為村居野店,又聚珍禽、野獸、麀鹿、鴐鵝、禽鳥數百實其中。” 清 吳偉業 《聽女道士卞玉京彈琴歌》:“鴐鵞逢天風,北向驚飛鳴。”
“鴐鵝”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鴐鵝”指野鵝,屬于古代文獻中用于描述野生雁類禽鳥的用詞。該詞在《漢書》《宋史》等古籍中出現,常與“白鹄”“玄鶴”等并列為珍禽。
《漢書·司馬相如傳》:
“弋白鵠,連鴐鵞,雙鶬下,玄鶴加。”
顔師古注:“鴐鵞,野鵞也。”
此處描述司馬相如狩獵場景,“鴐鵝”與白鹄(天鵝)、玄鶴并列,指野生鵝類。
《宋史·五行志》:
“禁苑中聚珍禽、野獸、麀鹿、鴐鵝數百。”
此句表明宋代皇家園林中曾豢養“鴐鵝”作為觀賞禽鳥。
需注意“鴐鵝”與“鹳鵝”的區别:
建議進一步查閱《漢書》《宋史》原文或權威古籍注疏以獲取更詳實的信息。
《鴐鵝》是一個古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大雁。大雁是一種候鳥,以其勇敢飛翔和團隊合作聞名。鴐鵝的字形形象地描繪了大雁的外貌特征。
《鴐鵝》的部首是鳥部,鳥部是漢字部首之一,表示與鳥相關的字義。它有20個筆畫。
《鴐鵝》在漢字字典中出現的較早,最早可以追溯到《說文解字》。它是由兩個形狀相似的鳥部組合而成。在繁體字中,它的字形保留了古代的形态,即「鵝」。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和現在有所不同。早期的漢字有較多的筆畫,而且書寫方式更加簡潔流暢。相比之下,現代漢字書寫更為簡化,減少了一些繁複的筆劃。鴐鵝在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略有差異,但整體結構和字形基本保持一緻。
1. 成群的鴐鵝在天空中形成了壯麗的隊形。
2. 這些鴐鵝每年冬天從北方飛來,尋找溫暖的地方越冬。
鴐鵝可以作為一個字詞單獨使用,不常與其他字詞組合。
近義詞:
1. 大雁:形容大雁的正式名稱。
2. 雁群:指一群飛行的大雁。
反義詞:
1. 孤雁:指獨自一隻的大雁,與鴐鵝形成鮮明對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