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兵家謂諸侯在自己領地内作戰,其士卒在危急時容易逃亡離散,故名。《孫子·九地》:“諸侯自戰其地,為散地。” 李筌 注:“卒恃土,懷妻子,急則散,是為散地也。”一說無險可守,士卒意志不堅,易于離散之地。 何延錫 注:“地遠四平,更無要害,志意不堅而易離,故曰散地。” 三國 魏 王弼 《周易略例·明爻通變》:“投戈散地,則六親不能相保;同舟而濟,則 吳 越 何患乎異心。”《新唐書·元載傳》:“ 大曆 八年, 吐蕃 寇 邠寧 ,議者謂三輔以西無襟帶之固,而 涇州 散地不足守。”
閑散之地。多指閑散的官職。 唐 岑參 《虢中酬陝西甄判官見贈》詩:“微才棄散地,拙宦慙清時。” 宋 曾鞏 《奏乞複吳中複差遣狀》:“況 中復 年未當退,又無疾病,處之散地,衆謂非宜。”《明史·林聰傳》:“學士 商輅 言 聰 敢言,不宜置之散地。”
“散地”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差異,主要涵蓋軍事、日常及官職等層面:
指諸侯在自己的領地内作戰時,士卒因思鄉或缺乏險要地形而容易離散的戰場環境。
指人群或物品分散在廣闊區域的狀态,強調“分散”的特性。
唐代文獻中引申為“閑散的職位”,指無實權或非核心的官職。
“散地”的核心含義與“分散”“易離”相關,具體需結合語境判斷。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孫子兵法》或《資治通鑒》等典籍原文。
《散地》是一個成語,表示田地分散多處的地方,不是連片的田地。
《散地》這個詞由“散”和“地”兩個部分組成。其中,“散”的部首是“⺖”,共有10畫;“地”的部首是“⼟”,共有3畫。
《散地》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農耕社會,當時土地分散是農民們的現實狀況。繁體字為《散地》。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類似成語《散地》這樣的字詞往往沒有固定的寫法,會有不同的變體。然而,字義大緻相同。
這片農田都是散地,不是連片的。
散漫、散步、散落、散發等。
零散、分散、離散。
連片、整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