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使之合于轨范法度。《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轨度其信,可明徵也。” 杨伯峻 注:“轨度作动词,纳之於轨范也。”
(2).规范法度。《吕氏春秋·古乐》:“不用轨度,天下患之。”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恂恂德心,汪汪轨度。” 明 唐顺之 《请皇太子受朝疏》:“太子既立,则有临蒞之位,有朝会之仪,所以萃人心,昭轨度也。” 章炳麟 《说物》:“君子言不过辞,动不过则,谓有轨度,不可逾也。”
(3).指天体运行的轨道和角度。《史记·太史公自序》:“比集论其行事,验于轨度以次,作《天官书》第五。”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料二·星变奇验》:“西人则谓星行有一定之轨度,与人事毫不相涉。以是习西法者,但精测算,而不言占验。”
轨度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两层核心含义:
古代指车轮行驶时两轮间固定的距离标准。《说文解字》释“轨”为“车辙也”,段玉裁注:“车辙者,谓舆下空处,两轮之间空中为轨”。先秦时期推行“车同轨”制度,规定全国车轨宽度统一为八尺(约合今1.84米),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此标准既是交通工具制造的规范,也是国家统一的象征。
由具体的物理尺度扩展至抽象的社会规范:
指法律、礼仪等社会制度。《左传·襄公二十一年》云:“轨度其信,可明征也”,杜预注:“轨,法也;度,制也”,强调行为需符合礼法制度。
特指符合道德标准的言行。《楚辞·离骚》中“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王逸注:“绳墨,犹轨度也”,喻指为人处世应守正道。
《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郑玄注:“轨,辙迹之度”。
《管子·山国轨》:“田有轨,人有轨……皆国之轨度也”,将土地、人口管理纳入国家制度范畴。
参考资料来源:
“轨度”是一个汉语词汇,在不同语境中有多层含义,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规范法度
指遵循既定的规则或标准行事,强调不偏离正轨。例如《左传·襄公二十一年》中“轨度其信,可明征也”,意为通过规范行为来验证诚信。现代用法中,可比喻人的纪律性,如“做事不能超越轨度”。
使合于轨范
作动词时,表示将事物纳入规范体系。例如《吕氏春秋·古乐》提到“不用轨度,天下患之”,说明缺乏规范的危害。
天体运行的轨道与角度
古代文献中偶尔用于描述天体规律,如《史记·太史公自序》中“验于轨度以次”,但此用法较罕见。
多用于书面或正式语境,例如:
与“轨度”相关的词汇包括“闭门扫轨”“覆车之轨”等,均与规则、秩序相关。
如需更深入的文献考证,可参考《左传》《吕氏春秋》等古籍,或现代词典如《汉语大词典》。
哀迷哀弄白晰本相变饰比较文化耻骨舛谬垂裕后昆道路掉鞅硐产飞伞抚兵抚桐桂枝含商咀征黑漆宏胜胡卢斛律降挹渐靡监卒久居人下酒厘儁才睽别冷眼人粮饷麟旌琭琭瞒神吓鬼蔫呼呼偏航綦公琼枝乞相全清驱雷策电三监山茄子少府身命鼠耗殊品庶域私褚讼件娑罗花宿夜退还外命望海潮为头无旧无新小有洞谢吊心慈面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