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險俗的意思、險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險俗的解釋

謂詩文格調怨急,雕飾華麗。 南朝 梁 锺嵘 《詩品》卷中:“然貴尚巧似,不避危仄,頗傷清雅之調。故言險俗者,多以附 照 。” 陳延傑 注:“《南齊書·文學傳論》曰:‘次則發唱驚挺,操調險急,雕藻淫豔,傾炫心魂……斯 鮑照 之遺烈也。’《文中子》曰:‘ 鮑照 ,古之狷者也,其文急以怨。’按此殆 鐘氏 所謂‘言險俗者,多以附 照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險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進行區分:

一、文學批評領域的含義(主流解釋)

指詩文風格險峻奇崛、格調怨憤急切,且語言雕飾華麗。這一用法常見于古代文論,如:

二、社會行為層面的含義(較少見)

指危險且違背社會禮俗的行為或言論,如提到“可能給自己或他人帶來危險或不良後果”。但該解釋的權威性來源較少,且未被主流詞典廣泛收錄。


補充說明

  1. 詞源構成:由“險”(危險/奇崛)和“俗”(風俗/通俗)組合,文學含義側重“險”的引申義(奇崛),社會含義側重“險”的本義(危險)。
  2. 使用建議:現代語境中若指文學作品風格,建議優先采用文學批評領域的定義;若用于描述社會行為,需注意語境明确性,避免歧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險俗

險俗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危險和習俗的結合。險俗一詞拆分成兩個部首,分别為「阝」和「口」。其中「阝」是指「邑」的略字,表示土地的意思;「口」字則表示嘴巴。

險俗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會中的一些危險習俗。人們在特定的場合或節日中,可能會為了迎合某種習俗而進行危險的行為,例如火熒惑、人龍、燃放煙花爆竹等。這些行為雖然具有娛樂性和傳統意義,但也存在一定的危險性。

險俗這個詞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險俗」。繁體中文是使用繁體字書寫的漢字形式,主要在台灣、香港等地使用。

在古代時期,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險俗在古代寫作「險俗」或「険俗」,其中「險」或「険」代表危險,「俗」代表習俗。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較為繁瑣,文字形狀也與現代漢字有所差異。

以下是一些使用險俗一詞的例句:

  1. 這個節日的險俗活動讓人感到興奮和刺激。
  2. 我們應該合理安排險俗活動,确保人們的安全。
  3. 這個地方的險俗習俗深受遊客喜愛。

險俗的組詞可以有險惡、險要、險峻等等。險惡指的是危險而邪惡的;險要指的是危險而重要的;險峻則指的是險峻而危險的。這些詞語都與危險和不安全相關。

險俗的反義詞有安全、正統、規範等。安全指的是沒有危險和隱患的;正統指的是符合傳統規範和道德價值的;規範指的是按照規定标準和要求的。這些詞語都與安全和合規相關。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