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書·外戚傳下·孝成班倢伃》:“ 成帝 遊於後庭,嘗欲與倢伃同輦載,倢伃辭曰:‘觀古圖畫,聖賢之君皆有名臣在側, 三代 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輦,得無近似之乎?’上善其言而止。”後因以“辭輦”為稱頌後妃之德的典實。 晉 潘嶽 《西征賦》:“壯當熊之忠勇,深辭輦之明智。” 唐 白居易 《昭德王皇後挽歌詞》:“鳳引曾辭輦,蠶休昔採桑。” 唐 許堯佐 《柳氏傳》:“向使 柳氏 以色選,則當熊辭輦之誠可繼。”
“辭辇”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主要用于稱頌後妃的美德。以下為詳細解釋:
典故源自《漢書·外戚傳下·孝成班倢伃》:
漢成帝在後宮遊玩時,曾邀請班倢伃(漢代女官名)同乘辇車。班倢伃推辭道:“古代聖賢君主身邊皆是名臣,而夏商周亡國之君才有寵妃隨行。若我今日與陛下同辇,豈不類似亡國之舉?”漢成帝聽後贊賞其言,遂放棄此意。這一行為被後世視為後妃德行的典範。
“辭辇”成為稱頌後妃賢德、深明大義的典故,強調後妃應輔佐君主勤政,而非以色侍君。例如:
該詞多用于曆史評述或文學創作中,借古喻今,強調女性在政治中的自律與智慧。現代也可用于形容女性在公私場合中表現出的克制與識大體。
“辭辇”通過曆史故事,傳遞了傳統價值觀中對後妃德行的期許,具有鮮明的文化隱喻色彩。
辭辇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古代君主離開宮廷時,降座并下車的行為。辭辇一詞,由“辭”和“辇”兩個字組成。
辭辇的部首是辛,辇的部首是車。辭的總筆畫是8,辇的總筆畫是14。
辭辇一詞最早出現在《禮記·樂記》中,是古代典籍中的用語。辭辇源于古代的儀式禮儀,是君主在特定場合下的一種舉動。
辭辇的繁體寫法為辭輦。
辭辇的古代漢字寫法為辭輦,顯示了古代漢字的風格和特點。古代的辭辇屬于車輛類漢字,結構繁複,字形端莊古樸。
古代一位君主出巡時,經過一段行程後,到達目的地後便要辭辇下車,以表示對居民的尊重。
離辇、上辇、乘辇、下辇、辇駕等。
下車、降座。
登辇、上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