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fishbone]∶魚骨頭
骨鲠在喉
(2) [straight forward]∶比喻個性正直、剛健
彼項王骨鲠之臣, 亞父鐘離昧龍且周殷之屬,不過數人耳。——《史記·陳丞相世家》
亦作“ 骨骾 ”。 1.魚、肉等的小骨。亦專指魚骨、魚刺。《儀禮·公食大夫禮》“魚七縮俎寝右” 漢 鄭玄 注:“乾魚近腴多骨鯁。” 賈公彥 疏:“ 鄭 雲‘乾魚近腴多骨鯁’,故不欲以腴鄉賔,取脊少骨鯁者鄉賔。”
(2).骨幹;骨骼。比喻詩文的主旨或風格。 晉 葛洪 《抱樸子·辭義》:“屬筆之家,亦各有病……其淺者,則患乎妍而無據。證援不給,皮膚鮮澤而骨骾迥弱也。”《晉書·曹志傳》:“幹植不強,枝葉不茂;骨鯁不存,皮膚不充。”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辨騷》:“觀其骨鯁所樹,肌膚所附,雖取鎔經旨,亦自鑄偉辭。”
(3).比喻剛直。《史記·吳太伯世家》:“方今 吳 外困於 楚 ,而内空無骨鯁之臣,是無奈我何。”《南史·徐勉傳》:“ 勉 雖骨鯁不及 範雲 ,亦不阿意苟合。” 明 屠隆 《昙花記·奸相造謀》:“自負先朝老臣,粗立名檢,強項骨骾,不肯順從。” 郭沫若 《今昔集·釣魚城訪古(四)》:“他是我們 四川 乃至全 中國 有數的曆史學專家,而且是很有骨鲠之氣的一位學者。”
(4).比喻剛直的人。 唐 皇甫湜 《對賢良方正直言極谏策》:“任賢而勿貳,招諫而必行;屏近習之纖佞,進周行之骨鯁,斯明目達聰之道也。”《新唐書·李栖筠李鄘傳贊》:“剛者天德,故 孔子 稱‘剛近仁’。骨彊四支,故君有忠臣,謂之骨骾。”
(5).指剛直之氣。 晉 葛洪 《抱樸子·疾謬》:“然落拓之子,無骨骾而好隨俗者,以通此者為親密,距此者為不恭。”
“骨鲠”是一個多義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可分為以下幾類:
剛直的性格或人
形容人正直剛強,如“骨鲠之臣”指忠直敢谏的臣子()。《史記·吳太伯世家》中“内空無骨鲠之臣”即強調國家缺乏剛直之臣的困境。唐代皇甫湜也将其用于形容直言進谏的賢才()。
詩文的主旨或風格
用于文學批評,指文章的核心思想或剛健的文風。如《文心雕龍》評價屈原作品“骨鲠所樹,肌膚所附”,強調其思想深度()。
“骨鲠”既可指具體魚刺,也可比喻剛直品格或文學核心,需結合語境理解。
“骨鲠”一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或事物的難題、困擾或痛苦,是指像骨頭一樣沉重,像刺魚骨一樣難以解決的問題。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著名文學家魯迅的小說《藥》。在小說中,有一句“骨鲠在喉”,形象地描述了一個人内心深處的困擾。詞語“骨鲠”就因此而得名,成為了一個常用的 知識口語
《康熙字典》收錄的《骨魚》以同義讀作骨。
“骨魚”的字形把骨和魚合形。而《康熙字典》刊三字“骨鬲魚”,與骨有關,《說文解字》則說其形狀上像個魚。
骨魚的拼音 gǔ,中文筆畫:28;下劃線的表示轉筆次數:較長橫有轉向。
繁體寫法:骨鯁
在古代,骨鲠的寫法可有多種形式,如《康熙字典》中的骨鬲魚、歙音俗為骨脛、又遇難辨錯型為骨箯。
1. 這個難題實在是個骨鲠,我一時找不到解決的方法。
2. 生活中的困境就像魚刺一樣頑固紮在心頭,真是令人難以擺脫的骨鲠。
組詞:骨瘦如柴、骨肉分離、骨碌碌、骨氣、骨折
近義詞:艱難困繞、牽動心弦、扼腕歎息
反義詞:輕而易舉、解決辦法、順利
【别人正在浏覽】